上次做完微信推送后,我在豆瓣上认识了青年作家沈十六。
近几年,写书并最终得以出版的人好像越来越多了。在自媒体风起云涌的背景下,某篇文章通过微信爆红,然后摇身一变走上大牛的大有人在。不偏不倚地说,虽然数量激增,质量参差不齐,但不少人由此实现了财富增长,也帮助读者获得了更加多元的视角和选择。
不过一直以来,写作就不是一件容易讨好和被满足的事情。两年前,我在总结自己短暂的媒体从业史时写道,无论今后是否继续和文字打交道,至少在当下,写作影响并改变了我们的职业生涯。
这篇当年留在社交网络上的无心之作,如今居然成了沈十六与我沟通的通道。顺着个人页面找下去,我看到沈十六去年5月在豆瓣上发表的「写作是一件需要长期坚持的小事」。经她授权许可,我在这里将她的心得转载过来和大家分享。
如果你曾经有写作的梦想,或者现在依然憧憬某一天变成知名作家,那么可以参照沈十六的经历想一想:是否足够努力地将自身经历用在广泛阅读和深入感受上;写作是否让你快乐,是否充分表达你的情绪并促使他人感知;在没有得到相应回报前有坚持到底的决心,以及对可能毫无收获的结局心怀坦荡。
这是北京新媒体故事近一个月以来的第一次推送,之前为这篇文章准备了很多想写的话,最终受制于无序工作导致的思路荒废和情绪不连贯。但万幸的是,我偶尔还是可以战胜拖延症,找到一些好文章并用心推荐给你们。
写作是一件需要长期坚持的小事
●文=沈十六
有许多人开始发豆邮或私信给我,问我怎么练习写作。
我曾仔细地思考过这个问题,但回复的时候还是没有办法给出一个令自己满意的答案。没有答案的原因是我自己也不知道如何写作,或者关于学习写作这件事上我也正在摸索。
严格算起来,我练习写作已经7年了。从18岁开始,我正式在本子上写小说并开始投稿(之前都是写好之后,读给朋友和同学听)。跟所有没有天分的作者一样,接下来很久一段时间内,我投给杂志、报纸的稿子都石沉大海了。
高中毕业的那个暑假,我遇到了我现在的师父D。她是一个自由职业者,高中学画、写稿,毕业之后没有继续读大学,而是在寻找自己喜欢做的事情,陆陆续续做过收银、保险、金融,现在依旧是个随心所欲的姑娘。那个夏天,她教给了我许多东西。我们在一家西餐厅做暑期收银。
有次,她抽出自己写好并打印出来的稿子给我看,是一个古风短篇,关于花魁和杀手。D的文字读起来很凝练,情绪也很饱满。
我读过之后,把稿子放在桌上,停了好一会儿才对她说:“我也喜欢写作,但我写得不好。”
D问我:“你都写什么?”
我有些不好意思,低着头说:“故事,一些青春小说。就像《花火》《爱格》杂志上的那种。”
她点点头,微微笑着问我:“你还这么小,坚持去写总会写好。”
我跟她说,我觉得自己不小了。张爱玲说出名要趁早,我已经18岁了,但还是没能写出一篇像样的文章。
D听完这些话,有些忍禁不禁。她拍拍我的肩膀,说:“你不要急,写作是一件不能着急的事,也是一件即使着急也没有用的事。你只需要去多阅读和感受,把你想要展现的内心,用文字讲清楚就好。”
当时我并不能完全理解这些话,但我相信已经在杂志上发表过文章的D,觉得她说得都是经验之谈。
后来,我去了天津的一所大学。那段时间开始很正式地投入练笔,我注册了榕树下的账号,开始连载一个青春长篇,每天更新1000-2000字,写了半个月的时候就开始有网站编辑联系我。她说可以签约、推荐,只要保证更新,也会有出版的可能。我那时还很高兴,觉得自己看到了一点点曙光,其实是因为不知道网络写手签约是多么简单的一件事罢了。
那个长篇总共二十万字,当时写得抓耳挠腮。但也是从那时候开始,我真正意识到写一篇让许多人赞赏的文章是多么困难的事情,也开始正视自己“半瓶水乱晃荡”的水平。
要怎么提高呢?我后来才知道,如果想写作,只练笔是不够的,还需要大量阅读。我一直都觉得已经出版作品的作者都是非常好的学习对象,不论他写得是不是符合自己的口味,但只要有一部分人喜欢,那他的作品就值得去读。就算是一本烂书,那也是一本有警示作用的范文。
大二暑假,我去找D玩儿。她骑着“小绵羊”带了一大堆衣服,在家门口练摊。那天我们聊起来读书这件事,她说自己有许多杂志可以借给我。然后我们收拾了地摊,回她家取杂志。当时,我借了47本《萌芽》,53本《少女》(已经停刊),装了整整两大袋子。返校那天,我拎着差不多一百本杂志乘火车回了天津。
我给自己找了一个厚本子,天天抄《萌芽》,一天一篇文章。抄之前先通读一遍,了解一下作者在写什么(好多作者写得东西太晦涩),然后找一找自己最喜欢的段落,如果感兴趣还会背下来,之后从头到尾抄一遍。那个本子现在在家里,那时候抄了许多让我赞叹不已的文章。那些文字像一场接一场的大雨,重新灌溉了我内心接近干涸的文学梦。
抄《萌芽》的阶段,我还办了天津图书馆的借书卡。跟朋友一个月去一次图书馆,一次借5-6本书,借的书并没有固定的类别,看到喜欢的书名就会借,不太像其他人挑书会翻序文和目录。当然,那段时间也因此读了一些内文确实很糟糕的书。但总体来说,借书使我养成了一个很好的习惯。不再只读一些网文、言情、名家散文,开始涉猎小说、传记和外国文学等。
再后来,我发现一个人想要学习写作很多时候都是从大量阅读开始的。
莫言在演讲的时候说过,他小时候读了许多书,还曾以为自己几乎读光了所有著作,后来到了县图书馆才发觉自己是妄言了,他至今也保持着大量阅读的习惯;马原写小说前也是利用职工家属的便利,从小学开始就在矿工图书馆借书,成排成排地读;梁文道讲述过他的恩师木心先生自小读书的事,木心与茅盾是亲属,他常去茅盾书屋借书,但凡中意的书,就取回家读。世界名著、五四新作、传统古籍,他十二三岁的时候都已悉数读完。
我想,读书就是写作的捷径。那些看起来年少成名的人,其实是因为他们早已用玩耍的时间预习了日后才学的内容。创作需要天赋,但写作其实更需要勤奋。
为了继续能够写文字,我实习的时候,去了一家旅游杂志。它整体风格比较偏散文。我当时对自己的文字没有自信,生怕自己写得不好,根本上不了稿。所以找了许多途径学习,向前辈请教、读余秋雨的所有著作(当时负责的一个栏目,简直就是为他定制的)、查阅很多写作资料等等。心里没有底气,自然就很难下笔。后来写起来才知道,其实,你只要明白如何描述、如何表达、如何形容就好了,反正就是将你的想法用文字呈现出来。那一瞬,我突然想起D曾经跟我说过类似的话。
在杂志社的日子,我一个月平均要写一万字的稿件。期间还需要查资料、联系图片、跟旅游局对接,好多事情都很耗费心力,但我却很快乐。因为,那段时间我看到自己的文章在旅游杂志上成为了铅字。每一本我都收藏着。不过,那些投给青春杂志或报纸的小说依然没有过稿,《南风》的编辑跟我说,你的人物不够丰满;《男生女生》银版的编辑对我说,你的情节不够曲折,结局也有点俗套;《都市女报》的编辑跟我说,不好意思,这个稿子我们不用。
我内心不是不着急,但再急切也没有意义。我心里明白,是自己写得还不够好,那就再继续练笔吧。那段时间APP开始遍地开花。《一个》、《一刻》、《简书》开始每天推送不同作者的文章,我一篇一篇地读,边读边想象,要是我的文字发表在上面有多好啊,我一定会高兴疯的。
但之后,我还是调整心情决定继续找适合自己的练习方法。那段时间,我常用手机里的备忘录写短心情。生活中的任何一件小事,只要我觉得有感想我都会记录下来,那段时间我写了许多有趣的句子,并发到微博上。
再后来,我辞职前在网上买了四五十本过期杂志,辞职后闲着没事就在家翻两页。依然在首都图书馆办了卡,一个月借8-10本书。每次借书打印的单子我都留着,没看完的我就在单子上划掉,每一本都像一段时间的见证,东野圭吾陪我等待面试;苏童听我练习英语口语;毛姆坐在房间的角落里,看我一边吃鸡蛋炒饼一边看美剧;还有在睡前给我讲故事的阿兰·德波顿、茨威格和卡夫卡。我想,这就是为什么我不觉得孤独的原因吧。
如果你问我这么练笔和阅读需要坚持多久?我没有确切的时间回复你,但你要相信坚持总会有收获的。
从今年3月中旬开始,我突然陆续发表了好多文章,有6本合集要了我7篇稿子,4本杂志要了我5篇稿子。一开始我难以置信,但又高兴得不得了,觉得像在做梦。所以我跟第一个联系我的图书编辑说,你是我的幸运女神,是你给我带来了好运。
第一篇稿子确认发表的时候,我心里很忐忑,在想自己是不是侥幸获得这份认可。如果写下去又像之前那样呢?心里总是没有底。所以,当第二篇稿子、第三篇稿子陆续被签走的时候,我才长舒一口气,也许,慢慢也有人接受我的文字了。真好,真的很好。
我可能还在继续走弯路,至少我觉得自己写得还是充满了槽点。一写青春就矫情。但我想,这样也挺好。好在,我知道自己还需要努力和进步,那就去努力和进步。
我慢慢知道写作是一件需要长期坚持的小事。就像练武功一样,任何一个初学者都是弱者,如果想要变强,就必须从最基础的扎马步开始,慢慢学会招式,再练习,不断练习,之后再修习内功,才能将武艺练至炉火纯青、登峰造极。所有高手都是从弱者开始的。
其实,关于写作,我可能要说的只有两件事:一件事是练笔,另一件事是读书。如果你想要从这条路上走下去,可以在此基础上找找适合自己的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