之所以写这篇文章是因为最近听到了一位男性友人向我诉苦他跟女朋友和平分手之后却一直背负着“渣男”的骂名,女孩儿一如既往的款款深情和周遭友人的指责给了他很大的压力。
“我明明只是想快乐啊。”他如是说道。
这不禁引起了我的思考:为什么现如今一对感情宣告和平结束的恋人往往在回归单身后并不能做到真正的“和平”,舆论常常会倾向一方继而硝烟四起,而这一方又经常是男性角色?
先来谈谈第一个问题:不和平的“和平”分手。
私以为无论是在这段恋爱关系中的种种不可调节的矛盾也好,分手后一方的死心塌地胡搅蛮缠也罢,出现问题的根源在于开始——即确定恋爱关系之时或之前——双方的利益诉求并不平衡。
譬如,一方抱以让自己快乐(有时并不在意让他快乐的对象的具体身份)、使现阶段生活充实(例如学习生涯想找一个精神支柱)等目的较为单纯、思虑并不长远的想法开始这段感情,而另一方则是抱以结婚为目的或类似的相对较为长远的想法开始这段恋爱,那么问题显而易见就暴露了:双方的爱情观并不相符,即双方各自初始的诉求并不在一个相近的范围内。因此,以玩乐为目的的一方自然而然不会把自己大部分的精力集中在对方身上,而另一方则正好反其道而行。于是,不满与问题会随着时间的推进而愈演愈烈,而在这个负向量积累的过程中,与之俱来的矛盾和争吵便会不可避免地发生。我相信,这也是现如今大部分情侣所经历过的或是正在经历的。
私以为,能熬过这个相冲的爱情观磨合期的人是极少数的,因为解决问题的关键不在于过程而在于开始。然而令人遗憾的是,很少会有人在谈恋爱之前询问清楚对方的爱情观和利益诉求是否与自己的一致,更多的人则是满腔热情不计后果地去爱,最终弄得头破血流,甚者自我怀疑:为什么我那么爱Ta,可Ta还是一脚把我踹了?当然,这不仅是那个选择“用力爱”的当事人的想法,往往也是旁观者们的看法:
那些自以为是的旁观者们总是一味地站在道德制高点去同情那些看似受伤的人——他们把这类人称为「弱者」,旁观者们对于自己人情练达与世故深沉的毫无根据的自信往往使他们做出看似客观实际完全主观臆断的评价,并且常常把话锋直指那些看似伤害了别人的人。可是这些「伤害他人」的朋友们往往很无奈很委屈:我最初的诉求就是快乐,并没有故意伤害Ta的意思,可为什么你们都在指责我?
所以,最初爱情观的一致非常重要。一致了那便是最好,两个人一拍即合,要么共同快乐,彼此感觉不开心了就爽快地分,不留祸根;要么共同磨砺,在风雨中慢慢变成契合对方灵魂的样子,共同幸福。
简而言之,问题的根源在于双方起初的信息就不对称——即当事人对彼此诉求与观念的了解并不完全或近似完全对等(例如,人们常会主观臆断“我是这么这么想的,那Ta肯定也是”)。
那么,这个问题就变得好玩了。虽然「信息不对称」本是经济学中的一个原理,而其竟也存在于人类感情问题中,再深入思考,就会发现社会中的许多矛盾背后的罪魁祸首也正是如此。
鄙人不禁想到了几年前曾在模联开过的一场会,大意是围绕医患关系所展开。当时,备受关注的、医患矛盾产生的根本原因之一就是医生与患者之间的信息不对称问题。除了医患关系,我发现网购中、人才选拔过程中,信息不对称的现象比比皆是,至于具体的解决方案,由于鄙人才疏学浅,没有对「信息不对称」现象进行深入研究,因此也不在这里卖弄学识,只是点到为止。[若有写的不对的地方,还望大神们指出。]
第一个问题浅谈得差不多了,接下去来谈谈第二个问题:在这段感情结束以后,社会舆论压向的为何常是男性角色,并且,私以为这个问题的答案同时也可以另解释一个普遍的现象——「渣男」二字出现的频率远远高于「渣女」。
私以为这是由于男性对于「玩乐主义」的恋爱情结要远高于女性所致,那么为什么不是女性高于男性呢?这就需要扯到另一个问题——同阶级的中国男人「配不上」中国女人一说。[在此点名感谢郭姓友人分享了《姑娘,是这个社会欠你一个男朋友》这篇文章给我,助我完善观点。]
在这篇文章里,作者提出在现代都市,姑娘们由于摆脱了对面包的需求,观念意识更为多元,她们不再需要依赖男人,对于伴侣的要求和期待也就不再符合千人一面的男权社会决定;而男人们依旧以为自己是「唯权钱至上」系统里的优胜者,两性之间无论感情婚姻都如同交易,认为自己有钱有势女人就会扑上来,他们的审美情趣与现代社会并不同步。因而,会有越来越多的新时代女性找不到配偶。
鄙人与作者观点大致相同,但若再进行深刻而抽象的剖析,不妨把男人的价值评判分为「自然价值」——外貌、性格等,以及「社会价值」——经济、地位等这两类价值。而如今已经取得一定社会价值的女性,就不再把男人的社会价值看得那么重要转而追求其自然属性。不过这种女性并不是主流群体,更多的是来自县城、乡村的女生,都渴望通过婚姻实现阶级晋升,这其中,举个例子,男人的住房就成了不可或缺的条件之一。但是,在目前社会阶段下,对于男人的社会价值评判要大于其自然价值评判——男人不爱打扮且素质教养不高、美女愿意嫁给大自己二十多岁的老板;而对于女性的价值评判却正好相反——女博士被人质疑、职场女强人污名化。
因此,在这样一个看重男人社会价值的社会里、从小被灌输「你可是男人!」的思想观念中,男人的压力在很多时候会不可避免地高于女性,与此同时,他们那与时代不接轨的、唯权钱至上的价值观:“等我四十岁有钱有势不还是可以泡到十八岁的小姑娘?”在潜意识里支配着他们,总是认为女性只是伴随着经济水平提高而来的战利品,因而,男人们会更倾向于持玩乐主义去开始一段恋爱。而女性,由于社会价值的既得,她们更倾向于去享有一份长期的、能满足精神和审美需求的亲密关系。这就导致了起初利益诉求的不平衡。
而当这段感情破碎后,社会会抱以同情弱者的心态去认为:“她这么好一个姑娘,你把她甩了你算老几?”,继而把舆论压力施加到男性身上,而这种舆论压力往往只是针对那些社会价值还未获得多少的男性而言,一旦这些男性取得一定数量的社会价值,舆论反而会转向女性:“人家起初看得上你就很不错了。”这种转变与社会对于男女性自然价值和社会价值的期望不同紧密联系。
简而言之,导致男性角色成为受舆论压迫的对象的原因就在于男性本身——落后的价值观和与生俱来的大男子主义,不可否认的是,这两者都是男权社会的产物。
当然,在这个社会很多其他的矛盾中,女性也往往成为舆论的受压者,而我在前文谈论的只是大部分两性感情结束后所产生的现象[不信我的朋友,跟你赌五毛,情感博主的文章里10000%会至少提过一次「渣男」的话题,而且我到现在都没看到过关于「渣女」的内容],并不涵盖社会的方方面面,观点多少会有些不全面,望大家谅解。
扯了那么多,我都饿了,来说些感性的话吧,给大家附上古往今来那么多描写爱情的文字中我最喜欢的一段:
有人认为爱是性、是婚姻、是清晨六点的吻、是一堆孩子,也许真是这样的,莱斯特小姐。但你知道我怎么想吗?我觉得爱是想触碰又收回手。
——塞格林《破碎故事之心》
总之,爱情是个美好却让人捉摸不透的东西,让我们抛开功利,用一双纯粹的眼去看待它吧。
愿天下有情人终成眷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