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听了<社交红利><即时引爆><小群效应>的作者徐志斌老师的分享,本来以为S的活动会是我今年的最后一次线下学习,没想到这次从主办方那里得到了免费的听课名额,真是惊喜。
虽然以前没有看过徐老师的书,但是对社群这个话题很感兴趣。这一年来都在做社群,对于社群有很多不解,看过书、买过课、请教过高人,也很期待可以通过听这次分享解决我现阶段的一些困惑。
每次听课我都会保持空杯的心态,或许分享内容不一定能解决自己心中的疑惑,但是也许会有其他我没有想到的点可以触动我。事实证明,确实如此。
如果用一个关键词来概括今天的分享,那就是“关系”。
如何运用关系来打造一个好的社群呢?如何把事件驱动变成关系驱动呢?
徐老师用追姑娘来打了比方。
破冰:一个男生很喜欢一个女孩,想追她,那他会怎么做呢?他会通过各种渠道了解这个女孩,比如翻看她的微博、朋友圈,或者跟她的闺蜜打好交道,然后询问她的各种兴趣爱好。这样就把喜欢这件事,慢慢向关系转化。
建立多连接点:如果这个女孩的爱好是读书,那么光了解这个女孩喜欢读书是不够的,要详细的知道她喜欢读什么类型的书,最喜欢哪几本书,如果里面有男孩也读过或者喜欢的书,那事情就好办多了。同理可证,喜欢什么电影,喜欢什么运动等等。把女孩全方位详细的了解一遍之后,跟自身的情况相结合,就可以找到很多话题了。同时要跟女孩的闺蜜们保持好关系。这个例子提醒我们,要在泛兴趣中发掘窄问题,越详细越到位越好,这就是社群中的强运营。
关于这一点,老师还举例了领英要求新用户主动认识7个好友,主动进行连接。这让我想到了今年在输出力课程中学到的,主动加同一个学习小组的人好友,增加社交中的主动性。刚开始我是很排斥这种方式的,因为我的好友里都是我认识的人,要加这么多陌生人,很不习惯。但是既然老师这么建议了,那我就去试试看。“听话照做准没错”,通过主动连接,我认识了很多跟我兴趣一致的朋友,刚开始加好友的时候并不知道有这么多相似点,后来慢慢发现跟很多人都有一些一致的兴趣爱好,比如玛雅历、日语、身心灵等等。
主动连接的好处是,加强社群粘性。这样就更容易在社群中出现社交同步、社交模仿。
人们想要加入一个社群是为了解决一个问题,搞定一个小圈子中30%的人,一个中型规模群中15%的人,一个大群中3%的人,就会很容易产生社交模仿。简单的说:你的好友们都在做这件事,你要不要来?
如何运营好一个社群呢?
老师说:人人都想进大群,人人都在小群中活跃。
这句话给我的启示是,把社群划分阶段,用一小波人带动大波人。让小群的人互相认识,不好意思离开;互相信赖,舍不得离开;频繁互动,根本离不开。
人的心理是天然亲近帮助自己的人,所以找到人的驱动力:利益、事件、兴趣、荣誉、关系、地域,多考虑从这些方面如何去帮助更多的人。
从我自己的角度来说,就是继续帮助更多的人学习日语,让学生和职场人在日语社群中都有收获,让大家跨越地域甚至国界的限制,去了解更多关于日本和日语的知识。用自己的“无畏布施”和“法布施”逐渐达成“财布施”,把人们需要的东西带给他们。
PS:徐志斌老师说,东北是一个很会运用“关系”的地方,重工业基地,轻工业网红。以前我觉得东北人很会搞关系这点不好,到处都是人情世故。在这节课上听到老师这么说,突然观念发生了转变。提醒我应该在生活中多运用“一念之转”(想具体了解请参考<少有人走的路>或者私聊我询问),多用空性去看待事物,继续修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