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到大学已经快两年了,我的大学在国内虽说算不上特别好,但在省内也是顶尖的一所学校。
但是我在学校的感受却不是这样,认为学校本身与它的荣誉并不相称:
我周围的同学学习积极性算不上高,甚至可以说是很低。到了下课,同学们基本都是该出去玩的出去玩,该回宿舍打游戏的又回宿舍了,想叫个人搭伴一起学习?对不起,那是期末考试前的事。
至于活动方面,同学们的热情更是小的可怜。即便是学校、学院要求必须举办的活动, 学生会的干部们也只是草草策划,随便办个活动就算是答复学校学院要求了。活动没有吸引力,同学们没有兴趣参加啊!这没问题,领导层又要求每次活动各个班必须去多少人,不去的话不给班级评优评先,更别说给个人了。安排人去参加活动这个问题到了班里,还是没人愿意去啊,结果到最后反倒是排着学号去参与活动了。开始的时候还问问有谁愿意去参加,渐渐的这个环节也就消失了。
就这样一个学校,是省内顶尖?
大一结束的时候院领导给我们院开了个会,我们班受表扬了,为啥?唯一一个挂科率低于百分之二十的班。我的天,百分之二十的挂科率还算低的了?我对我们学校的失望越来越严重。
直到我跟一个同校同学聊天。
她是我之前的高中同学,偶然间我俩聊到学习还有考试。她说他们班都学习很努力,平常不是自习室就是图书馆,回宿舍的都很少,到了期末就一个人挂科,还是因为那个同学是转专业过去的,对这个专业知识不熟悉。她高数考了满分,我对此感到惊奇,我们学院最高分也才了98,她却说,这有啥啊,她们学院满分的有十几二十个呢。
这是第一次我对我的大学的看法有了触动。
随后是大二,我们班和日语系的一个班一起上英语课。我们平常懒散惯了,迟到,旷课的不在少数,还有不少的踩点儿大佬。第一节课自然要给老师些面子,基本都不会旷课的,我是我班去上课比较积极的,但是当我到教室的时候教室基本已经快要坐满了,日语系的同学们一个个的,不是在背书,就是在刷题,与之形成对比的,是我的同学:在玩手机或是在座位上匆忙的吃着早饭。至于来的晚的同学,小小的教室之中已经没有他们的座位了,只好找来凳子和其他同学坐在一起。
本以为她们可能是第一次上课要表现一下,但之后一起上课的时候他们总是这样, 用他们的行动震撼着我,感染着我。
真的是学校不好吗?
我这才意识到我的专业虽说也是个一本,但有三分之二的人是调剂过去的, 他们都不喜欢这个东西,自然没有热情,再看看周围的人,哦,大家都这样,也就心安理得得放纵自己了,这就是我的处境,不过,要大环境是这样也就这样了,对我们以后的发展还有未来不会构成威胁。可惜这只是个小环境的表象,更多的同学像我高中同学那样,像日语班的同学那样,在我们不知道的地方,拼命努力着。
这样下去,以后我们要拿什么东西和他们竞争?有有什么力量和他们去竞争?
我决心不再颓废,要开始发奋,于是开始早起。发现那些早起的同学比心中最大的预计还要多上很多,在早上读书学习的同学并不比一觉睡到十来点的同学少。只是以前自己没有加入他们的行列,因此没有发现罢了。
不由想起我们的国家,清朝的时候,清政府满足于自己的富强,被安逸的环境蒙蔽了双眼,闭关锁国,基本不在与外界交流。却不知道就在临近的西方在如火如荼地进行着思想解放、科技革命、工业革命这一系列大发展,当清政府被炮火轰开了国门,意识到问题的严重性的时候,中国却已经开始走进惨烈的近代史了。
那是悲壮的一百多年,让人不忍回忆更不忍忘记的一百多年。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这句话一点不假,如果因为被眼前安逸的小环境蒙蔽了心智,看不到凶恶的大环境而毁灭了的话,那也太可悲了些。
那如果不甘沉沦下去,却又找不到方向的话,应该怎么办呢?
平常有人问我,都老大不小了,还找不到努力的方向,不知道自己喜欢干什么,愿意做什么,所以做什么事都没有多大动力。这应该怎么办呢?
我的回答是这样:没有目标的话,就多出去走走吧。
也许在走在路上自己发现对城市的绿化设计有些兴趣,那就可以走向园艺的道路了;或许走在路上的时候,被徐徐的琴声所吸引,猛然想起从儿时就一直存在却埋藏在内心的音乐梦,那也就可以起步追逐梦想,就算成为不了专业,也了却了自己一桩心愿;还可能被学校里朗朗的读书声唤醒了教书育人的渴望,那样也能杨帆起航了。
谁不是在一步步探寻着的呢?
不断在探寻中找到自己的梦,让自己的生活变得灵动丰富起来,人在世上走这一遭的主题不就是“体验”吗。找到自己所想,再前进就不再困难。最可怕的就是被虚幻的安逸所蒙蔽,忘记了自己所想要走的路。
动起来,不忘初心,方得始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