易中天中华史《风流南宋》 第三章:理学是非之谁迷心窍
艺凡:接前文,前文提到病,这个病是怎么产生的?
易中天:先说陆九渊。与二程兄弟和朱熹创建的程朱学派共同构成了宋明理学的顶梁支柱。
艺凡:四位大家。
易中天:但开始时,陆九渊和朱熹的关系不是这样的。听说能够跟皇帝面谈,陆九渊相当兴奋。为了化解二人之间的矛盾,淳熙二年六月,由哲学家吕祖谦邀请并主持,在江西省上饶市的鹅湖寺进行了学术大辩论,试图调和朱熹与陆九渊之间的分歧,这就是历史上有名的鹅湖之会。
艺凡:结果呢?
易中天:不欢而散。但冷静下来之后,两人又都发现了对方的可取之处和自己的不足,于是相互通信往来不绝。
艺凡:不愧是大家。
易中天: 更要紧的是,朱熹和陆九渊都认为只有依靠皇权,学说才能推广,儒术才能振兴。因此,听说陆九渊能够有跟皇帝面谈的机会,朱熹便表现出极大的关注。
艺凡:朱熹也曾经和皇帝谈过话。
易中天:朱熹准备了三份奏折,却似乎话不投机。据他事后的记述,谈第一个问题时,孝宗作答如响;但是谈后面两个问题时,皇帝陛下却保持沉默,一言不发。所以朱熹便提醒陆九渊:果得一见明主,就紧要处下得数句为佳。其余屑屑,不足言也。
艺凡:那陆九渊见皇帝的效果如何?
易中天:朱熹是这么说的,子静(陆九渊字)讲得好!语意圆转浑浩,无凝滞处,也是他自己确有心得。
艺凡:见皇帝这么重要吗?
易中天:朱熹认为,国家社会的好坏,全在帝王的心术。夏商周三代的圣王心术最好,战国以后则一塌糊涂。秦始皇无道,汉高祖有私,曹操和孙权是贼,唐太宗心里全是人欲。天理是金,流出的是王道;人欲是铁,流出的是霸道。行王道的圣王是纯金,其他金中有铁;行霸道的帝王是铁,只不过好一点的铁中有金,坏的完全是铁。因此,必须教会帝王正心诚意,教他们克己复礼。帝王心术不正,别人再讲天理又有什么用!
艺凡:难怪对生命冷漠的理学家们,对朝堂却相当热衷。
易中天:可惜这只是一厢情愿。淳熙十一年轮对之后,陆九渊和他的朋友都在等待第二次。而且按照制度,淳熙十三年冬天确实还能够有此机会。然而就在眼看到期的五天前,陆九渊突然被贬到浙江台州崇道观做主管去了。何况见了皇帝又如何?皇帝并不能民选,是什么样的人只有天知道。昏庸无能的教不了,雄才大略的不让教。宋儒总说宋帝好,却不知他们善待士大夫不是为了受教育,而是为了保皇权。太祖用赵普,高宗杀岳飞,雨露雷霆无不出于帝王心术,统统都是人欲,哪有天理可言?
艺凡:明摆着的事情,朱熹和陆九渊不明白?
易中天:也许明白也许不,而且就算清楚也无可奈何。因为帝国制度无法更改,甚至还是他们要维护的。
艺凡:三纲五常的头一条就是君为臣纲。纲举目张,做皇帝的思想工作也不能不被他们视为头等大事。
易中天:然而吊诡之处也正在这里:君臣父子是天理,君为臣纲是天理,最不讲天理的又偏偏是那纲。这又如何是好?不要那纲吧,就不成其为新儒学。坚持到底吧,那纲那龙头却向人欲去。因此,如果说朱熹们鬼迷心窍,那么,被视为天理的三纲五常才是他们无论如何都挥之不去的心魔。
艺凡:走火入魔,也不奇怪。
易中天:值得庆幸的是,朱熹也好,陆九渊也罢,都好歹继承了王安石和司马光他们“以道进退”的传统,践行了“达则兼济天下,穷则独善其身”的主张。贬官出京时,陆九渊曾以七律一首答谢雪中送行的杨万里,诗中有这样两句话:义难阿世非忘世,志不谋身岂误身。
艺凡:作为忠臣孝子和仁人志士,南宋理学家并不反对甚至积极谋求参与现实政治。但那是谋道,不是谋身。卖论求官绝对不行,不采纳意见接受主张,也恕不奉陪。这是一种气节。
易中天:气节是必须坚守的,非如此不足以为士,但为了守节而要求人们去死却是变态。
艺凡:那么,一种原本正当的甚至崇高的道德传统,又为什么会发展成血腥和邪恶的东西呢?
易中天:必须再看理学。且听下回分解,从江湖到庙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