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重点:
1.新编语文教材的三大特点。
1.1 编写时间长。
1.2 编写程序复杂。
1.3 侧重点的变化。
2.教材中建构了精读、略读、课外阅读三位一体的阅读体系。
解构语文教材,培养学习能力,让孩子的学习像拼乐高积木一样有趣有体系。
各位听众朋友好!我是范范老师。
这几年义务教育有三科换了教材,它们分别是:语文,历史,道德与法治。
统编三科教材自面世以来就成为社会关注的热点话题,其受关注度超过了新中国成立以来历次中小学教材的改革、改版。
教材的改革关系到青少年的成长,与每个家庭和学校有着天然的紧密联系,能唤醒和激发每个人的教育情结。
那么这套教材的特点是什么呢?
1.编写时间长。
有什么样的教材,就有什么样的国民。因此,这次新教材编写是国家行为,在各种版本的教材中,“部编本”要起到示范作用。由教育部组织编写的义务教育语文、历史、道德与法治三科教材经国家教材委员会审查通过后,2017年9月开始在全国各地中小学起始年级统一使用。2019年9月,统编三科教材实现义务教育所有年级全覆盖。
虽然2017年开始使用,但新教材中语文教材的编写早在2012年3月8日就正式启动。以往教材编制都由出版社来实施,最多也就一两年。而新教材到2017年投入使用,就用了四五年,比原来多一倍的时间。
2.编写程序复杂。
“部编版”教材编写由教育部聘任总主编和主要编写人员,编写组主要由三部分人组成,一是学科专家,包括一些大学教授、作家和诗人;二是优秀的教研员和教师;三是人民教育出版社的编辑。前后参加编写组的有60多人,另外还有外围的各学科的咨询专家、学者,人数就更多了。
教材编写经过复杂的程序,包括确定大纲和体例框架、拟定样张、选文、进入具体编写等。初稿出来后,先后经过14轮评审,还请100名基层的特级教师提意见,最后才提交给教育部。
新教材编写不只照顾人文性,还注重训练必须的语文能力、写作以及口语。
3.侧重点的变化。
本次语文新教材的变化,侧重于孩子的阅读能力养成及综合能力和口头表达能力。尤其特别强调课外阅读,把课外阅读纳入教学体制。
教材总编温儒敏教授说,现在的语文教学最大的问题是读书太少。课内读得少,课外读得也少,主要是应对考试,题海战术。中学毕业了,没有完整地读过几本书,即使上了大学,也没有养成读书的习惯。这样的语文课是失败的。
针对这一状况,新编语文教材特别强调读书兴趣的培养,让学生不仅学语文还喜欢读书,养成一种良好的生活方式,为孩子们的一生打下坚实的底子。在这里,特别提出,读书是一种良好的生活方式,是孩子的生命底色。如此看来,是不是非常重要呢?
花了多于原来一倍的时间编写,经过如此复杂的程序,教材内容、编排形式、学习重点有了如此大的变化,在新形势下,除了老师了解教材,如果家长们也花点时间了解教学改革,是不是能更好地协助孩子学习,补充学校没有时间训练的内容呢?
下面终于说到正题了。我们来关注教材中“读”的体系是怎么构建的?
统编小学语文教科书十分重视“读”,因此建构了精读、略读、课外阅读(快乐读书吧)三位一体的阅读体系。也可以叫教读、自读和课外阅读。教读就是老师带着读,是精读。自读是学生自己读,是略读,用温儒敏教授的话说就是可以是囫囵吞枣、连滚带爬地读。
课文中的“阅读链接”、“日积月累”、“和大人一起读”、“我爱阅读”、“快乐读书吧”等,都体现了总主编温儒敏教授主张的“读书为要”思想,让语文课往课外阅读延伸,往学生的语文生活延伸。
比如,“快乐读书吧”就可以在寒暑假时提前布局,引导学生利用假期进行整本书或者整体性阅读。这一切都是指向“少做题,多读书,好读书,读好书,读整本的书”。希望能在应对考试和提倡读书、实施素质教育之间找到平衡。
这就是现行教材编排的初衷和重点,想把课外阅读纳入教学体制。但实际情况是因课时所限,虽是重点,可是在学校想进行大量拓展阅读还是不现实。所以家长们有必要了解这种设计理念,在课外更好地引导孩子。如此看来,这更是拼家长的前瞻性了。
好了,本期就到这里,下次就开始解析“快乐读书吧”这个模块了。
更多资讯,请关注“卷卷范儿老师”的喜马拉雅,不会错过每一次分享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