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流行一种说法“会聊天”“不会聊天”。早就想写一写我前天的一次聊天,恰好今天有一次聊天也让我很有感触,且这两次聊天恰好给人感觉很不一样。加上自己原本是个不会聊天的人,所以对会不会聊天这个话题很有感慨,想聊一聊。
你可能会以为语文老师和语文老师,应该有很多话题聊吧?会聊得很愉快吧?
可惜答案是否定的。
(一)“不要想太多,享受生活吧!”
如果一个渴望上山并已经爬到半山腰的人,路遇一个从山上下来的人,两人恰巧聊上了,上山者表示向往山上的风景和视野,对已经上过某山头的人所经历过的艰辛表示敬意,并给予自己真诚的赞美。
她却对你说,上面没什么好看的,如果我是你,我宁愿不爬上去了,上面也没什么好的,我宁愿像你一样,好好享受生活。
我说底下工资低,收获少,她说,比起全国其他地方,我们已经算高啦!
我说,比起这儿的物价,我们的工资算什么高啊!昨天看到一篇文章,说一个学生对他老师说,老师你说知识改变命运,你一个月工资比我一个月生活费还少,知识改变你的命运了吗?老师都尴尬啦!现代社会盛行唯收入论,多少学生崇拜网红和明星收入高,又有多少学生喜欢没钱的老师呢?不尊重知识,哪里会尊重老师?
她说,这个我是这样看的,你可以对那学生说,看那些公司高管或企业管理者,不都是高知分子吗?
是的,这学生的见解也是太片面和狭隘啦。
她:不过你也别想那么多啦!好好享受生活吧,你看你不做班主任,除了教学啥也不用管,多轻松啊!
我:自己之前没想要上山,现在想了,却很少机会了。
她说,那也是个人规划的能力问题,不是机会问题,然后自己之前如何艰辛地抓住了机会。慢慢来吧!面包会有的,房子也会有的!
我:我不想过被人安排的生活慢慢等,不知道得等到何年何月啊!那时我都老啦!
我再举例说某某换了座山,很快就有了机会,说某某真是有魄力。她却说,不要羡慕别人,人家是有那魄力,你也可以有啊,但为什么你没有呢?
我说,不是魄力问题,是本事问题。她说,两者是一体的呀,没有本事就没有魄力啊,有魄力肯定就有本事啊!
我:我也正朝着我的目标一步步往前走。
她追着她家孩子走了,临了,抛下一句口头禅:别想太多啦!好好享受生活吧!
也曾不厚道地想:你到底是在怕什么?是怕后来者居上,抢了风头吗?你对我一个几乎啥也没有,需要奋斗的人,说不要想太多,好好享受生活,真是说套话说惯了吧!一穷二白的家底,一个上有老下有小的中年人,享受个屁啊!
轻狂和自视甚高——这是年轻得志者的通病吗?
当你赞美一个人时,当你需要的也是鼓励或支持时,与你聊天的人却倚老卖老,还对你进行一番教育,说你不要想吃天鹅肉了,天鹅肉也不是那么好吃滴,还叫你不要向往他看过的风景,叫你在应该奋斗的年纪好好享受生活,你会怎么想?还会觉得这是一次愉快的聊天吗?
本以为是位置、高度不同,视野不同,所以二人不能互相理解和沟通。但前天的聊天,却让人觉得很舒服。那次聊天,是和做政教工作的有着多年教育教学经验的数学老师。
(二)精英与扶贫
说实在的,没有人是傻子,你是否真诚和尊重人,的确是可以从话里感受出来的。
这位老师也是一名领导,可以说因为年龄更老,社会经验也更老到些,也是更加成熟的真正的中层领导。
我先向他求证了一件学校秘而不宣的事,他也如实地,并无隐讳地告诉了我,我觉得这是对我——一个从大学毕业起就在这所学校工作,除了怀孕和产假,期间未曾中断过的老师的尊重。他没有怀疑我会对外泄露,就冲这份信任和不犹豫,我也感动并决不会做对他不利之泄露。
其次,我就问起说,做学生政教工作多年,应该有很多故事吧?您有什么印象深刻的特别的故事吗?因为有个公号,对能披露行业内幕的好故事,给予丰厚稿酬。
他说哦,有啊,印象深刻的故事,比如最近发生的……然后讲了两件。说这样的故事吧,其实每个学校都会有,每年都会有很多。只是要写出来,要隐去真实人名和校名。我说那是当然。这个我明白。正是因为普遍,所以写出来更有警示意义吧!
然后又问起扶贫工作的感受。因为我有时会听到一些关于扶贫工作的调侃和抱怨。这位老师就说,扶贫工作,他觉得是国家的政策,是一个政治任务或说政治运动,作为一个公职人员,不管你喜不喜欢,是无法拒绝也无法推脱的。
这话很有道理,但我觉得有点官方。所以我接着问。
那您觉得,您个人对于做扶贫工作有什么真切的感受呢?
他娓娓道来地说,这个在数字上脱贫是能按要求实现的,比如有房住,有饭吃,有工作做。但他觉得这种扶贫的效果和扶贫者的作用很有限。真正的脱贫,还是要看个人思想能否转变和进步。在他帮扶的对象里,除了一些身体残疾或家里有较多老人孩子要扶(抚)养的,其他那些还是缺少生活目标,满足于简单的劳动和生活。对于整个社会来说,这些底层的人总是要占多数的,不然社会就乱套了,毕竟要维持金字塔结构嘛,不可能成为倒过来嘛,你说是吧?
我就说,诶,这让我想起了我的学生,在我批改试卷时,就觉得很烦,不管你怎么教方法,布置作业和任务,他们就是懒得去做,就是满足于现状,没觉得这样有什么不好。(反思一下,也有可能是没能很好地唤醒、激励、鼓舞他们,没有找到每个人具体的厌学原因。)
所以我就想一些扶贫的对象是不是也是这样,贫穷真是有很多方面原因的,排除那些因病致贫返贫的,可能不愿努力付出也是一方面,没有高远的目标或志向,满足于现状,吃一顿算一顿也是个原因。
还说了当天中午看到的新闻,中国科学家在月球上的科学实验中,种出了棉花嫩芽。我就想以前我们的课本说“历史是人民群众创造的”,可我现在觉得,可能更应该说,历史是由精英人物创造的,我们普通大众,只是被动地接受他们的重大发现或发明带来的成果,以及受此成果带来的变革影响或接受其便利。
他就给出了不一样的看法,却并不是针锋相对的。他说,这些精英的确是改变了人类生活,但他们从小学到大学,也是由我们这些普通人培养出来的,也可以说是我们培养了他们,当然这其中肯定不能缺少他们自己的努力向上和积极主动。然后他们反哺了我们,然后进步的我们又继续推动他们,社会文明就这样螺旋式地上升和进步。
我诧异于一位数学老师有这样独到而深刻的见解。(不过现在我有个疑惑,社会结构非得是金字塔式吗?)
当时,我在那里打印资料,出了一些小问题,他或者建议我从电脑上发送到手机试试,或者建议我用word排版后再复制粘贴到表格,思维很灵活。
我就说了这个看法,说要是做生意他肯定也发家了。
他就说做生意也很累的,也需要一些运气和启动资金什么的。
我突然想起来说原来以为他是政治老师,他说自己是教数学的,我就说在《得到》上看过一句话,大意是说,数学学得好的人,生活中也不会过得差。他嘿嘿乐了,说他没有研究过,这也不是绝对的,不过大概率应该是这样的,还说以后要把这句话记下来,说给学生听,让他们好好学数学。
最后我说有空要请他喝茶,向他讨故事听,他也很爽快地答应了。
是什么造成了两次聊天完全不同的感受呢?
除了两次聊天的性别不同、内容不同、地点不同方式不同(今天是站着在室外,上次是在室内坐着)外,除去同性相斥、同行相轻的因素外,对象同样是领导,但两次聊天的感受截然不同,不可否认的是,能让对方感受得到的真诚、尊重以及认真倾听,应该是影响聊天感受和对方评价的重要因素吧?
会聊天,不仅能赢得更多的尊重与喜爱,赢得好人缘,更是可以做成事情的重要能力,希望我们都能在聊天中,多一些认真倾听,少一些自视甚高的自嗨。
与君共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