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剧情简介】
他自己的身体变成了一件活生生的艺术品
并迅速在博物馆展出
叙利亚难民萨姆很快就会意识到
出售的不仅仅是他的皮肤
【好句摘抄】
这是场革命!我们向往自由!
生命没有意义,然而人们不愿接受这个事实,所以我制造意义。
我们生活在一个黑暗的时代,如果你到了叙利亚、阿富汗、巴勒斯坦等些地方,那你就是一个不受欢迎的人,知道吗?墙已经在立起,而我就是让萨姆变成一个物品,一块帆布,所以他现在可以在世界任何地方旅行。因为在我们生活的这个时代,物品的流通,比人类的流通更自由。因此,通过将他转化为某种商品,根据我们这个时代的准则。他将能够恢复他的人性和自由。
【兔子碎碎念】
【物化与自由】
《贩肤走卒》题材新颖,改编自比利时艺术家温德维尔(Wim Delvoye) 以人作为载体的艺术创作艺术品「Tim」。突尼斯女导演Kaouther Ben Hania巧妙的将男主人身份设定为流亡欧洲的叙利亚难民,使故事对艺术进行探讨的同时,也讨论身体、国族问题,内含人文关怀。
故事的男主人公萨姆,在女友嫁与他人,自己流亡欧洲的窘境下答应了艺术家弗瑞德的交易,将自己后背的皮肤卖给艺术家,以换得申根签证与其创造收益的三分之一。
在完成创作后,弗瑞德说:
我将他变成一件商品,一块画布
他才可以穿越国界的墙
如今商品的流通比人类的流动更加自由
我将他变成一件商品
根据我们所身处时代的规则
他因此才能恢复他的人性和自由
这是如此矛盾,对不对?
这是影片中的一处讽刺,在混乱的时局中,“物”,远比“人”更自由,于是萨姆选择“物化自己”换取更大的自由。然而,当他真正变为一件活生生的“艺术品”时,他渐渐意识到自己卖出的远远不止皮肤——摄影师拍照时不会回答他的问题,只在意他没有把头低下,露出更完整的纹身;难民组织用他疯狂宣传所谓“人权”,但从未真正做出实际举动;作为一件艺术品,他可以被展出,被估价,被拍卖......萨姆获得了他梦寐以求的自由,以放弃自己“人”的身份为代价,可似乎也没有真正自由。
而自诩“创造意义”的艺术家杰弗里从不吝于向媒体展示这个世界的不公与荒谬:“在印度,一个婴儿40欧;泰国,1200欧可以找个代孕;本·拉登的脑袋,2500万美元。不必愤世嫉俗,稍做对比,就知道世界的残酷真相。”或许在西方对于混乱地带人们而言的艺术与自由不过是安稳地带“上层人”话术——你看,我带你远离战乱与死亡,赋予你艺术价值与自由,这很公平,不是吗?而萨姆也正是意识到了这一点,才有了他在被拍卖时的崩溃以及后来的诈死脱身。
影片最后,萨姆与女友回到家乡,而由他皮肤细胞培养做出的假皮肤被挂与博物馆(人们并不在乎他的死亡,更关心皮肤的去向和保险赔偿)可,母亲因战争失去的双腿不会回来,被ISIS攻占的首都不会回来,战争的危机不会消失......他真的自由了吗?
【一kiukiu对于剧情设计的吐槽】
本片男女主感情线占全片过大篇幅,因此压缩了其他剧情的空间。比如萨姆在拍卖会上发狂,本是一个极好展现萨姆渐渐发现自己付出的不仅是皮肤,而是被“物化”,失去作为人的“自由”的过程中情绪逐步积累的高潮剧情。但却与上一场景在时间线上相隔多月,且前期铺垫并不完全,导致本段剧情略显生硬。
结尾“我一直都是自由的”,反转设计似乎有些刻意,带着一丝粉饰太平之意——无论是其曾今仅仅被当作“展品”,而失去自身价值的经历;还是当下依旧动荡的时局,都实在谈不上一句“自由”。
但总而言之
精妙的选题、剧情构思
运用得当的讽刺批判手法
都向我们证明了
这部影片实在是一部瑕不掩瑜的优秀作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