隋唐大儒黄通《止学》一书中关于“止”的经典概念纳入寥寥字句中,告诉人们要想成功,就不能做什么:
真正智慧的人,不会过分显露自己,不会贪恋权位;只有耍小聪明的人,才不断谋划,用计谋来达成目的。没有足够的智慧,就不要去谋大事,否则只有失败;有智慧的人不会使用权术,更不会夸耀拥有它。不要给君子势力,不要给小人仁德。
如果不追求利益,就不能获得;如果不施舍仁德,就不能积累。
贤明的人出让功劳,那他的名望就会增高。利益大的容易伤害自身,利益小的却能给自己带来实患,所以选择它们应该慎重。
不善言辞才能隐藏真实的意思,话语说尽就会显露锋芒。赞誉太多君主就会惊慌,名声太高的人就会招来众人的嫉恨。
人生遇见挫折是正常的,命运一帆风顺则让人奇怪。把逆境化为顺境,有所不为才是关键。
君子不计较以前的恩怨,计较过往的恩怨会损害君子的品行。小人心有隙怨就一定要报复,这样却只能让他自己毁灭。
欲望是没有止境的,思想可以制伏他。疑惑是没有尽头的,践行就能解开它。
小的地方存有缺点,大的节操就可以被葬送掉。尊敬他人就要尊重他人的思想,这是提高品德的关键之处。
这些真知灼见,为长期被成败所困扰的人们打开了个大门,让大家得以窥探出成功和失败的分水岭,其实就在于“止”与“不止”之间。当进则进,当止则止。一个“止”字,关系着一个人的荣辱成败;一部《止学》则指明了人究竟“应该做什么”和“不应该做什么”。
《止学》虽然被埋没许久,但它的影响是深远的,探寻魏徵、李靖、曾国藩、李嘉诚等人的人生轨迹,可以发现“止”的观念一直贯穿于他们的一生之中,甚至是他们得以成功的重要保障。
曾国藩说:“《止学》乃人生行为之约束,忽略此学,智者必有一失。”
李嘉诚说:“知利之止,知欲之止,为知人生之成局!”
李景林说:“如何在进和止之间保持一个合理的张力和平衡,这是非常关键的。只有这样你才能自得。”……
可见,对于《止学》所传播出来的思想,任何人都不应该忽视,特别是那些欲成大事者。
百学德先行,育教先育德。一个人如果想要学富五车,才高八斗,首先要把自己的德性修炼好。
道德,无疑是动人的。一个真正的高人,坚持操守,以道德文章行世,依托于博大、仁爱、坦荡无私、顺其自然等美好品性,文章才显得精美和谐。而那些空洞浮华的东西,不是心血所化,只是矫饰,历代文人都避而远之。谦虚待人,文采自然斐然;胸襟开阔,文章自然高逸。
道德能征服人,主要靠人格的力量。我们常说,德高望“望重”,而且能言重”,即增重,其实,“德高”不仅能加讲道理的分量。
从某种意义上说,德行是形象的体现,道德的滑坡是最危险的滑坡,人格的缺失是最可怕的缺失。
德的力量是无穷的,一个道德高尚的人不但能够成就自己不凡的人生,而且可以感化周围的人,使善的力量遍及人间。因此,每个人都要培养自己的品德,做道德的践行者,造福周围的人,否则才华在别人眼中也只不过是一种玩弄技艺的低级手段。
可在现实生活中,自作聪明、爱卖弄的人到处都是,他们炫耀自己的才华和聪明,或者总是故意表现得与他人格格不入,这样的人,就算大家嘴上不说什么,心里却会对他竖起小拇指。
苏轼在《贺欧阳少师致仕启》中说:“而乃力辞于未及之年,退托以不能而止,大勇若怯,大智如愚。”有大勇,却装出怯儒的样子,聪敏,却装出很愚拙的样子,如此可以保全自己的人格,同时也可以不做随波逐流之事。
守得“大愚”,急流勇退,方为明智之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