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幼儿而言,他们整天都在做游戏,游戏就是生活,而生活就是游戏。
把“有规则的竞技活动(game)”、“玩(play)”和“乐趣(fun)”联结起来,便构成了游戏品质的基本要素。即:游戏是饶有趣味的玩乐活动;玩是游戏的具体行为;乐趣是从游戏中得到体验和情感。
德国生物学家、新达尔文主义者格罗斯说,游戏是儿童对未来生活的一种无意识准备,是一种提升本能、学习生活技能的手段。
现代游戏理论有以下几种。
一、精神分析学派的游戏理论。以奥地利弗洛伊德为代表,主张游戏是“受快乐原则”支配的,其表现为游戏能满足幼儿的愿望,它是满足的源泉。认为游戏的调节机制表现为两个方面,一是游戏能实现现实中不能实现的愿望;二是能控制现实中的创伤性事件。
二、角色模仿的游戏理论。由心理学家萨利提出,他认为游戏结构包括角色、游戏行为、游戏材料(玩具)、游戏着之间的角色关系等。
三、认知发展的游戏理论。瑞士心理学家皮亚杰提出,他认为游戏有两个主要作用,一是愉快(纯粹的乐趣),二是适应。游戏与认知活动是协调而不是对立的,游戏于学习是相辅相成的,而不是相互排斥的,在学习中获得的知识和技能,在游戏中得到练习与巩固。
四、行为主义的游戏理论由美国心理学家桑代克提出。
五、社会活动的游戏理论。主要观点有:
1.游戏是一种社会反应性活动。
2.尤其是一种有目的,有计划的活动。
在游戏中,幼儿积极的构思,选择游戏的内容,确定游戏的主题、角色,发展游戏的情节,以实现自己的目的和愿望。
3.游戏是幼儿的主导活动。幼儿会在游戏活动中表现得积极主动,他们希望表现自己的能力以及实现自己的愿望,并从成功和创造中获得愉快。因此游戏能满足幼儿的需要,能给幼儿带来极大的快乐和满足。
4.游戏是一种需要成人指导的活动。游戏需要成人指导,但要注意指导的“度”,它并不是要求成人去安排、导演幼儿进行游戏。而是指在成人的引导下,使儿童的游戏对他们有益且由教育意义。
六、游戏的觉醒理论。游戏的觉醒理论又称激活理论,它是从内驱力理论中演化出来的。觉醒与两个因素有关,一是外部刺激或环境刺激;二是机体的内部平衡机制。例如,当幼儿对滑梯已经非常熟悉时,他们会感到厌倦,因为滑梯对他们的刺激已经很弱了。这时他们会选择倒滑或者趴着滑,以此增强刺激,并保持在一个最佳激活水平上。
七、游戏的元交际理论。元交际理论是有人类学家贝特森提出的。元交际是一种抽象的交际,是处于交际过程中的双方真正的交际意图或所传递信息意义的辨识与理解。元交际是人类言语交际的基础,元交际能力是理解讽刺、反话、幽默、笑话的基础。幼儿往往缺乏这种能力,因而往往不能理解说话者的真实意图。
以上各派的游戏理论,从不同的立场和角度分别论述了游戏的性质和游戏的功能,可以区分出三条主要的路线:一是偏重认知的路线,以皮亚杰的认知发展理论为主导,强调认知的发展与游戏的关系;二是偏重情感的路线,以精神分离学派为先驱,强调了情感的成熟与游戏的关系;三是偏重社会性本质的路线,以社会活动理论为核心,强调社会的实践与游戏的关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