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书笔记:2-6岁,有趣的幼儿心理学

2~6岁,有趣的幼儿心理学

唐凡茹

148个笔记

倾听孩子内心的声音

>> 孩子的思维常常超出成人的想象。在成长的某个阶段,例如3岁时,孩子喜欢和大人制订的规则对着干;4岁时,孩子试图通过无休止的辩论争取自身的利益;5岁时,孩子热衷于思考某些大人都无法解答的哲学问题。似乎,孩子的每句话都传达出他对这个世界的质疑,每个动作都在挑战成人有限的耐心和智力。

>> 鲁迅先生说:“教育植根于爱。”蒙特梭利说:是儿童教我们爱和怎样去爱,是孩子把天使之光带到人间,但只有内心存有爱的人,才会受到启发。

>> 苏霍姆林斯基说:“没有自我教育就没有真正的教育。”

“动物园”和“爆炸房”

>> “过家家” 是一种模仿成人行为的游戏,常在两个或几个孩子之间进行。

>> 这是因为孩子对周围的事物充满好奇,“过家家”其实是对周围环境的一种学习和模拟。

>> 观察孩子“过家家”,倾听孩子的语言,可以帮助父母们了解孩子行为的背后,究竟隐藏着什么样的动机。比如,孩子理解的生活方式是什么样的,他对当前的家庭状况是否满意,他希望过什么样的生活,等等。

>> 近代儿童心理学家皮亚杰认为,儿童受自我中心思维的影响,往往从自己的观点出发来说话,会重复地讲某几句话,或自言自语。

>> 儿童的独白可以帮助自己进行思维,伴随或强化儿童的思维、动作。几个孩子在一起玩,成人常会发现,他们其实是各玩各的,各说各的,这种方式叫作集体独白,即一个孩子的说话似乎刺激了另一个孩子的言语,但事实上,他们都是各说各的,互不相干。

糖果被小白兔偷吃了

>> 在古埃及,有这样一种风俗,如果今年发生了天灾,庄稼颗粒无收,老百姓就会想:一定是我们犯了什么罪,得罪了上天,于是上天降临灾祸来惩罚我们。怎么办呢?他们就把一群羊赶到荒野里去,让这群羊代替自己赎罪,这些羊就叫“替罪羊”。

在中国也有类似的习俗,比如“河伯娶妻”的故事,说的是一条大河年年发大水,造成水灾,为了平息它的愤怒,当地人就每年扔一个女孩进去,这个女孩子也是一个“替罪羊”的角色。

在孩子成长的过程中,当家长极度无奈的时候,又有多少次搬出“替罪羊”来哄骗小孩子呢?糖果被小白兔偷吃了,于是小白兔成了无辜的“替罪羊”,电视是被小猴弄坏的,于是小猴成了“替罪羊”……

长此以往,孩子认识问题的角度就会出问题。这样的孩子在遇到困难或犯错误的时候,总是怨天尤人,将错误归于他人,而不是从自己身上找原因,问题就会反复出现,不利于孩子健全人格的形成。

天上下白面了

>> 幼儿期是孩子想象力最丰富的时期,天马行空,驰骋万里,不受规则的约束。但是,孩子的想象并非空穴来风,而是有源头的。

幼儿常常凭借自己的生活经验去想象。他们的想象无目的性,对色彩、形状特别敏感,常因受到外界的刺激而产生。比如,孩子会将雪、白面、大海的泡沫联想到一起,因为它们都是白色的;也会将水果、衣服、脸蛋等联想到一起,比如,孩子会说:“这条裙子是葡萄颜色的”“妹妹的脸像一个红苹果”……

孩子也会从事物的形状归纳其共性,如“这个梨子好像一颗手榴弹啊”“阿姨的脸长得像一块烧饼”……

我们做父母的要多带孩子到户外玩耍,引导孩子细心观察一朵花,一棵草,一只虫,这些都会让孩子产生无限联想,正所谓“一花一世界,一草一天堂”。

>> 现代科学巨匠爱因斯坦说:“想象力比知识更重要,因为知识是有限的,而想象力概括世界上的一切,推动着进步,并且是知识进化的源泉。”

>> 对于幼儿来说,他所认识的事物有限,世界上还有很多未知的事物在等待他们。但是凭借天马行空的想象力,幼儿的心理空间扩大了。

他惊奇地发现,事物并不是单独存在的,不同事物之间存在着微妙的联系,它们像一些心有灵犀的小伙伴,相互发现、相互吸引。

>> 一朵花虽小,却和阳光、雨露、泥土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一只蚂蚁虽小,却和天气、自然、生态有着密切关联。

>> 让孩子多接触大自然,为孩子创造爱和自由的环境,有利于孩子想象力的自由驰骋。

黑猫警长的使命

>> 有的父母不喜欢请小朋友到家里玩,嫌孩子们吵闹,嫌孩子们把家里的沙发弄得一团糟,嫌孩子们脏乎乎的小脚一会儿踩在地板上,一会儿又踩到了干净的床单上。

父母们在社交上的“洁癖”,会直接影响孩子的性格。卡尔·威特认为,性格不是天生的,而是受幼年的生活习惯、家庭环境和父母的态度影响的。

“从某种程度上说,性格就是能力,是获取成功的关键。开朗爽快的人,就容易被他人接受,交往的范围就广,可能的人生道路就多;相反,孤僻沉闷的人,交往的范围就窄,不愿与人协作,可能的人生道路就会处于封闭状态。”

>> 父母总是有着太多的焦虑,怕孩子被其他小朋友欺负了,怕孩子乱捡脏东西,怕孩子疯跑出一身汗又感冒了。若长期这样,孩子的思维和动手能力都要滞后了。

作为父母,应该多给孩子创造与同龄伙伴玩耍的机会,多组织集体性的户外活动,让孩子在自然的阳光雨露中健康成长,让孩子在精神上产生与人同乐的幸福感。

>> 卢梭在《爱弥儿》中讲道,家长过分保护孩子,让孩子沉浸在温柔舒适的生活中,会让孩子感到不自由,有一种被控制的感觉。父母让孩子远离种种痛苦和伤害,过度地保护孩子,会使孩子越来越娇弱,而在遥远的未来,当灾难和危险累积到他的身上,他没有能力应对,这才是最残酷的。

幻想有个弟兄的周末

>> 家长应该尽量创造孩子和同伴玩耍的机会,帮助孩子建立他的朋友圈,朋友之间熟悉了之后,就不要过分拘礼。在家长之间形成默契之后,可以满足孩子在其他小朋友家里“吃一次饭、睡一次觉”的需求,以满足孩子的感情需要。

这个有点儿紧

>> 近代儿童心理学家皮亚杰在研究儿童思维过程中发现,儿童在心理发展的某些阶段存在着泛灵论的特征,即幼儿喜欢把一切事物都看成和人一样是有生命、有意识、活的东西,常把玩具当作活的伙伴,与它们游戏、交谈。

>> 所以,父母们看到孩子有上面类似表现,不要大惊小怪,也不要肆意干扰或阻止孩子。因为随着年龄的增长,孩子的理性思维发展到一定阶段,泛灵心理会逐渐消失。

>> 人的记忆可分为感觉记忆、短期记忆和长期记忆。长期记忆的空间是无限的,且长期记忆中储存的信息越多,就越容易接纳新的信息。

>> 施密特的注意理论指出,在记忆的过程中,注意、频率的次数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在条件均等的情况下,某一语言形式出现的频率越高,就越有可能被注意到,从而越容易被吸收。

幼儿在最初学习语言的时候,反复地重复某个词汇、某个句子是好现象,说明孩子正在提高记忆的频率,以达到长期记忆的目的。家长可以帮助孩子强化这方面的注意,引导孩子掌握更多的词汇和句子。

电池钻到肚子里了

>> 幼儿对世界上的一切事物都充满好奇,在好奇心的驱使下,孩子渴望了解事物的奥秘,摸摸这儿,动动那儿,往往越是家长不允许做的事情,孩子就越要去做。

>> 对于孩子的调皮,家长不要急于训斥孩子,要分析孩子行为的动机是什么,是单纯的调皮,还是好奇心驱使下的探索行为,再决定是劝阻还是因势利导。

家长也要有一颗童心,以小伙伴的身份参与到孩子的娱乐中,可以帮助孩子想办法,将孩子的调皮行为转变为有意义的探索活动。

家长要给孩子定规矩,让孩子懂得什么是对的,什么是错的,哪些事情该做,哪些事情不该做,时间久了就会成为孩子的行为准则。

声东击西

>> 成语是古代汉语词汇中特有的一种长期沿用的固定短语,一般来源于古代经典或著作、历史故事和人们的口头故事,是汉文化的一大特色。

家长给孩子讲成语故事或历史典故的时候,可以和现实生活结合起来,让孩子来扮演故事中的角色,参与到故事的情境之中,这样既能调动孩子的积极性,又能加深孩子对故事内涵的理解。

但是,一些包含负面内容的故事,如涉及人性残忍、奸诈之类的,不宜给孩子多讲。中华传统文化有精华,也有糟粕,家长首先应该学会鉴别,才能将精华传授给孩子。

“我们的目标,零蛀牙”

>> 教育专家孙瑞雪认为,儿童对一些语言敏感是普遍现象,与其说儿童是对丑的语言敏感,不如说成人对这类语言敏感。

比如有的孩子喜欢说脏话,也许是因为成人的反应过于激烈,反而激发了孩子的兴趣。成人如果没有反应,孩子可能也就不感兴趣了。

电视动画片里不断重复的主题语,朗朗上口的广告语,因为多频率地播放,很容易被记住,也会被孩子们反复模仿和应用。

实际上,儿童对效果强的语言敏感,一个孩子学会了一个新词或新段子,会以最快的速度在小伙伴中传播,小伙伴们心领神会,像吸收了新知识一样开心。

孩子通过传播效果强的语句,获得快乐,缓解情绪,家长不必过于干涉。若是脏话,只需心平气和地告诉他,这样讲话不文明,以后不要再讲了。

切忌以语言暴力制止孩子的脏话,如“不许讲,再讲揍扁你的屁股”之类,这样可能更加激发孩子讲脏话的欲望。

黑猫警长要来抓人了

>> 因受电视动画片或家庭教育的影响,在幼儿心目中,警察的意义被神化,是幼儿心目中的英雄。

儿童教育专家孙瑞雪认为,儿童崇拜神,夸张和想象神,编织神话,希望神在现实中出现,想象或期待自己就是神,向往做神通广大的“超人”。

儿童通过吸收偶像的人格特点,建构自己的人格,最终形成自我。但是被神化的结果常常是,孩子过分渲染警察的形象,以为警察是万能的巨人,所以既崇拜又敬畏。

家长不能在孩子犯了一点小错误的时候,或者不听话的时候,就反复强调“再不听话警察就要来抓你”这样的话,因为孩子会信以为真,久而久之,会对孩子的认知造成一种错误的引导,影响孩子身心的健康成长。

靠恐吓教育孩子听话,是家庭教育中的一个误区。

你有没有信心

>> 为了让孩子远离方便食品,最好的解决方法还是让孩子爱上妈咪做的饭菜。妈咪应该尽量考虑孩子的胃口,在做菜上下点工夫,多查阅资料,做一些色香味俱佳的饭菜。

还可以搞一些小创意,如将点心摆成小动物的形状,将凉菜摆成花朵的形状等,激发孩子的食欲。让孩子感受到妈咪做的菜既好吃,又好看,简直是一种艺术享受。

爱上妈咪做的饭菜,孩子自然就对外面的方便食品没有食欲了。

粉丝是什么东东

>> 时尚并不一定是刻意创造的,而是在不经意之中形成了时尚。当下许多时尚用语也是这样。汉语的一词多义,微妙如迷宫,让初学语言的孩子感到新鲜和刺激。孩子对时尚用语很敏感,喜欢效仿,但并不了解其中含义。家长在给孩子讲词汇的意义时,可穿插一些有趣的小故事,以增加孩子对汉语词汇的探索欲望。

>> 孩子正处于学习语言的阶段,对一些流行用语、有歧义的词语很敏感,喜欢在某段时间反复运用。家长可以利用孩子对流行语的兴趣,通过一些生动形象的小故事,趁机给孩子讲词汇的来源,词汇的内涵和外延,扩展孩子的知识面,让孩子爱上汉语。

成长解读:2岁,自然成长的力量

>> 依恋是人与生俱来的一种情感表现,它源于孩子对养护、照顾、关心、爱护他的人的一种安全感、信赖感的依托,以及由此而产生的亲密的、持久的情绪体验。依恋主要表现为孩子和看护人之间的相互影响和渴望彼此接近,主要体现在母亲和婴儿之间。一些由祖辈照看的孩子,其依恋对象也会是姥姥或奶奶等。2岁之前的孩子,依恋母亲或看护人,主要表现为寻求身体的接触和接近,偶尔也会有语言交流、凝视等远距离的交流方式。

>> 父母给予孩子适度的爱,有利于形成孩子的适度依恋。过分冷漠或溺爱,都不利于形成孩子的适度依恋。适度依恋对孩子成年之后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及心理健康发展都有着促进作用,有助于孩子的信赖感及自我信任的建立。

>> 在蒙台梭利看来,有两样东西和人的智慧紧密相关:舌与手。2岁之前的孩子属直觉行动思维,通过动作获得认知,构建心理机制,靠感知动作适应外部世界。他们看到感兴趣的东西总喜欢用手去摸一摸、拉一拉、拽一拽,然后放入口中品尝,通过舌来分辨各种物体的味道、软硬、冷热。

>> 2岁左右的幼儿有着强烈的秩序感,秩序感来自于孩子对事物的空间布局、存在方式的认定,以及事件发生顺序的固定要求。秩序一旦形成,就会成为一种惯性,成为幼儿最初的逻辑。

固有的秩序给孩子以安全感,在某种秩序被打破时,孩子会因为突然的不适应而大哭。

>> 孩子的哭闹一定有他的理由,父母的爱就在这些特别的境况下呈现出来:不厌其烦地体贴孩子,读懂他的需求,试图站在孩子的角度,理解他的每个动作、每句话里潜藏的信息。

>> 孩子需要不断尝试,才能获得经验,自然成长。家长需要不断观察、思考、学习,才能跟得上孩子的思维,读懂孩子语言和行动背后的真实意图。爱孩子,是真正把孩子当作“人”来尊重,而不是当作“物”来占有和控制。给孩子创造爱和自由的环境,是教育的根本。

踢来踢去的外星人

>> 幼儿尚未建立起时间概念,在他有限的经验里,无法判断一分钟有多长,一小时有多长,一分钟和一小时像两片相同的叶子,没有本质的差别。

在成人的意识里已经建立起来的时间秩序,在孩子那里是无效的。当大人反复地催促“快点,快点,到时间了”,这些话无异于是对自己说的,孩子并不了解这句话的真实含义。

何况家长一味地重复这几句话,没有一点新花样,孩子听得耳朵都起茧了。对孩子来说,时间不是玩具,不是游戏,所以一点用处都没有。

家长可以脱离成年人的思维逻辑,把自己也当作孩子,遵循孩子的游戏心理,设置一定的情境,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让孩子接受家长的建议。

>> 针对这种情况,家长可以设置奖励情境来激励孩子,让孩子感受到高效率做事会得到很好的回报。如制订一张检核单,上面记录着孩子每天穿衣、洗漱、吃饭用去的时间,如果在指定时间内完成就会奖励小星星、笑脸、积分等,奖励累积到一定数量就可以换玩具、看电视等。还可以通过日常的竞技小游戏,比如和爸爸妈妈比赛,看谁穿衣快,看谁洗漱快等,让孩子提高自己动作敏捷的程度。

如果上述方法无效,也可以用时间限制法,估计一下孩子最大能力完成某事的时间,如规定孩子半小时必须吃完饭,吃不完就把饭菜收拾起来,对孩子说:“时间到了,你不能再吃了,留着下一顿再吃吧。”如果孩子哭闹,就不理他,坚持几次就会有成效了。

放开我,不要抱我

>> 语言是人类表达思想的重要工具,对于幼儿来说,学会用语言表达自己的想法尤为重要。

由于幼儿掌握的词汇不够丰富,在语言表达方面还存在一定的欠缺,常常喜欢动手,包括用拳头解决问题。

在幼儿园婴班和小班,常会看到这样的情况,当一个孩子急着想表达自己的意愿的时候,就会用手去拉别的小朋友,被拉的小朋友就会误解,以为别人在攻击他,就会反击,于是摩擦就不可避免地发生了。

放学时家长若发现自己孩子的脸上有抓痕,或者腿上有淤青,就会心疼、生气,找老师讲理,抱怨老师没有看管好孩子。

家长应该了解这个阶段孩子的特点,用手交流也是孩子们之间交流的一种方式。孩子之间很容易和解,常常是“不打不成交”,眼里含着泪又和好了。

在教育中,家长和老师都要鼓励孩子用语言表达自己的想法,多给孩子讲故事,耐心倾听孩子的想法,让孩子对讲话有信心,感受到语言表达的重要性。

>> 世界上没有完全相同的两片叶子。每个人都是一个独立的星球,每个人的思维都只围绕着自己的星球旋转。要想让别人了解你,要想让别人认同你的观点,就必须以语言为纽带,让两个不同的星球连接起来,以达到沟通的效果。

>> 口头语言表达能力不仅是孩子学习文字的基础,是日后孩子识字、造句、写文章等方面的基础;更重要的是,口头语言表达能力可以帮助孩子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让孩子在一种和谐氛围中快乐成长,对孩子智能的发展起着良好的促进作用。

家长和老师都应该鼓励孩子将自己的想法“说出来”, “说出来”既增强了孩子的语言表达能力,也会释放孩子的一部分情绪,有利于孩子形成健康乐观的人格。

人类比麦片还多呢

>> 3岁的孩子开始对数字敏感,能够根据实物区分多和少,但并不理解抽象概念。

他们依靠具体的形象思考,头脑中充满着各种事物的颜色和形状。比如雪花是白色的,有六个花瓣;比如小白兔的眼睛是红色的,有两只竖起的耳朵,等等。

>> 对这个阶段的孩子来说,“有限”“无限”之类的抽象概念让他们迷惑,而“有线”“无线”的具体概念却可以引发他们生动有趣的联想。

>> 幼儿教育专家孙瑞雪在她的《捕捉儿童敏感期》中谈道:儿童成长的敏感期,是指在0~6岁的成长过程中,儿童受内在生命力的驱使,在某个时间段内,专心吸收环境中某一事物的特质,并不断重复实践的过程。

顺利通过一个敏感期后,儿童的心智水平便从一个层面上升到另一个层面。

通过十年的教育实践,以孙瑞雪为首的幼儿教育专家团队发现,敏感期得到充分发展的孩子,头脑清楚、思维开阔、安全感强,能深入理解事物的特性和本质。

当孩子对数字的敏感期出现,可以在日常生活中强化孩子的数字意识。比如,走在大街上,让孩子数一数路边有几棵树,几朵花;和孩子一起捡路边的落叶,观察每片叶子的大小、形状、颜色有什么区别,进行比较和分类;吃水果时,让孩子来平均分给家里每个人,感受一下分数的概念。

父母还可以和孩子一起玩扑克牌,让孩子猜每张扑克牌前面那张是什么,后面那张是什么,或进行简单的相加等,以增强孩子对数字的敏感和兴趣。

看不见的花是什么花

>> 教育的理想是帮助孩子完全发挥他们的潜能,只要充分发挥孩子的潜能,孩子就会成长为一个自信、快乐、有成就的人。

不想成为流浪人啊

>> 父母永远不要在情绪发作的时候说出“我不要你了”“我讨厌你”这样的话,因为这些话会给孩子幼小的心灵造成伤害,让孩子陷入痛苦的精神挣扎之中。

父母的语气、表情、动作都在传播一种信号,孩子会通过这种信号去判断父母是爱我的还是烦我的,孩子需要正面的肯定,以满足他的精神归属感和价值感。

>> 美国的海姆·吉诺特博士是一位著名的儿童治疗专家及家长教育专家,他所著的书彻底改变了父母、老师和孩子的关系。

他在《孩子,把你的手给我》中讲道:“和孩子对话是一门有规则的独特艺术,有它自己的含义。孩子在交谈时很少是无知的,他们的信息里经常有需要解读的密码。”

>> 大人应该学会用关心的方式和孩子交谈,要针对孩子的感受作出反应,而不是针对其行为。要先说出孩子内心的想法,对孩子的心情表示理解,比如,“我知道你很伤心”“我小时候也犯过同样的错误”等,然后再提出合理的建议或意见,要让孩子感受到你是真正关心他的,而不是在命令他,这样才会达到良好的沟通效果。

自私的巨人没有春天

>> 孙瑞雪在阐述儿童的敏感期时提到,成人习惯于分享食物,儿童则不愿意;成人习惯于共享玩具,儿童则要看情绪,看对象。

孩子不愿将自己喜爱的玩具与他人分享,说明孩子进入物权意识的敏感期,这个阶段的孩子喜欢说:“这是我的!我的!”喜欢的就是我的,没有什么道理可讲,他会誓死捍卫自己的权利。

家长不能和孩子较真,将孩子的玩具夺过来给其他小朋友,更不能指责孩子自私,羞辱或打骂孩子。最好的办法是先顺着他,然后在合适的时候,让他体会到分享的快乐。

如果有别的小朋友愿意将玩具与孩子分享,可以试着问孩子:“小朋友给你玩具玩儿,你快乐吗?”反复几次后,孩子就会懂得,分享是一件快乐的事情,自己的玩具最终还是属于自己的,时间久了孩子就会懂得分享了。

再生个漂亮妈咪出来

>> 家长在教给孩子良好的卫生习惯时,不应粗暴地对待孩子,指责或谩骂孩子,而应该循循善诱,让孩子认识到不讲卫生带来的恶劣后果。

看到脏兮兮的孩子,家长要学会深呼吸,用平静的语调和孩子讲道理。

我要把好天气打黑

>> 每天千篇一律的洗手、洗脸、吃饭,让孩子觉得十分单调。与单调乏味的日常生活相比,孩子更喜欢充满动感的戏剧场景。

孩子是天生的艺术家,他们有一双发现美的眼睛,热爱有创意的生活,希望每一天都像阳光下的露珠一样晶莹透亮,闪着耀眼的光。

孩子不喜欢大人总是板着面孔,用同一种语气和他对话,这让他感到无趣和厌烦。与严肃的说教相比,孩子更喜欢新鲜有趣的情境实验。

如果能在单调乏味的日常事务中,制造一些有悬念的场景,将孩子带入某种情境中,让孩子在有趣的游戏中去做那些他不愿意做的事情,也许会给孩子带来不一样的情绪体验。

>> 美国伊丽莎白·珂莱莉著的《儿童情绪管理系列》,为孩子们建立了一个情绪词汇库,比如得意、气愤、生气、兴奋、沮丧、害怕。

她认为,孩子在面对某些情绪时会不知所措或惶恐不安,父母应该引导孩子正确面对这些情绪,重要的是倾听而不是评判,多给孩子提供一些处理情绪的方法。

当孩子有不同的情绪反应时,父母可以问问他想试试什么样的方法。比如,孩子气愤的时候,给孩子一些建议供他选择,如打一通沙袋,去踢足球,给朋友打电话,听音乐,编一个故事,做三次深呼吸,并体验每一种方案带来的不同结果。

让孩子参与其中,慢慢从愤怒的情绪中解放出来。父母应帮助孩子管理好自己的情绪,教给孩子一些处理情绪的方法,帮助孩子成为内心强大、目标明确的人。

盘古流出的汗

>> 幼儿处于学习语言的初期,他喜欢反复听某一个故事,那些语言的音色、感情色彩在孩子的意识中被不断强化,直到有一天,他灵感大发,开始自己绘声绘色地讲故事了。

>> 当幼儿开始独自读书或独自讲故事时,家长一定要用欣赏的态度看孩子,不要打断孩子。如果孩子阅读或讲故事时有个别不准确的地方,妈咪不需要及时纠正,因为纠正会分散孩子的注意力,保护孩子思维的连贯和专注度更重要。

不要说打死大灰狼

>> 家长应该遵循自然规律,让孩子去体验、历练、成长。如果过分地保护孩子,如同不让幼苗去经受烈日、狂风、暴雨的考验,那就违反自然法则,削弱了孩子对抗风险的能力,反而毁了孩子。

想和大象合个影

>> 智慧的家长总会理解孩子的需求,和孩子一起探索世界的奥秘,探究“该做”和“不该做”的原因,而不是限制孩子的自由,让孩子产生手脚和心灵都得不到舒展的压抑感。

>> 孙瑞雪认为,执拗期的儿童,一定要按照自己的想法做事情,他是在发展和建构自我意识,一旦遭到拒绝就会烦躁、痛苦,这时成人要尊重孩子的选择,尽量满足孩子这一阶段的需求,使他能够顺利度过执拗期,并由此获得快乐和顺从。

成长解读:3岁,叛逆与自我意识

>> 执拗期的孩子,一定要按照自己的想法做事情,从不站在别人的角度想问题。一旦遭到拒绝,他就会感到烦躁、痛苦,充满破坏力。

当大人发出指令时,孩子反复地说“不”。当他开始说“不”的时候,自我意识的萌芽就已经出现了。在与成人的反复对抗中,他感受着“我”与他人分离的快乐,全力地形成自我,并将自己的全部热情和注意力集中在了自我的建构中。

>> 任何刻意的方法都不如让孩子到自然中去,到音乐中去,到童话故事中去,自由地感受,自由地张开想象的翅膀。只有身处辽阔无边的大自然,孩子才会全神贯注地用眼睛去观察、用心去感受这个真实的世界。他需要见识各种植物、动物、山川、河流的形象,在大脑中留下印迹。大脑中的形象越多,孩子的想象力越丰富。

>> 处于敏感期的孩子,内心有一股无法遏止的动力,驱使他对自己感兴趣的事物产生学习的狂热,直到满足需求或敏感力减弱,这股动力才会消失。当孩子学习语言的敏感期来临,父母应抓住机会,主动为孩子创造条件,满足孩子的求知需求,保护孩子的兴趣。

>> 作为最熟悉孩子的父母,应该了解孩子的情绪从何而来,是哪些内在的感觉驱动了孩子的情绪,导致了孩子的行为。

>> 每个孩子都希望得到正面的评价,而不是相反。因为赞美和肯定能够让孩子感受到自信和价值,获得精神上的幸福感。

>> 当孩子情绪上不能自控、认知出现障碍的时候,父母应该学会以同理心和孩子交谈。要针对孩子的感受作出反应,而不是针对其行为,才能达到良好的沟通效果。比如给孩子一个拥抱,告诉孩子“我知道你现在很伤心”,或讲讲自己小时候遇到同样事情的处理方法,让孩子渐渐平静下来。

第3章 妈咪身上有芯片吗

>> 有些连科学家都在反复假设论证的难题,是人类自古就有的永恒奥秘,孩子对之充满好奇,做妈咪的当然也无法解答。最好的做法是不解释,不强化,顺其自然。等孩子大一些了,他会通过大量的阅读去了解那些未知的领域。

>> 直到今天,人类是如何进化的问题还存在很多争议,是一个等待人们去破译的谜。对于这样复杂的问题,不能轻易地告诉孩子一个答案,应该坦诚告诉孩子,妈咪也不知道真正的答案是什么,带着好奇和孩子一起看故事书或科学书,去了解和生命进化有关的知识。

当爸爸要准备什么

>> 如果在孩子第一次表达想做家务的愿望时,遭到家长的拒绝,那么孩子的自信可能会受挫,再也不想尝试了;或者无形之中让孩子认为,这件事他真的做不好。让孩子反复尝试他想做的事情,对孩子心智的发展大有益处。

宁静致远

>> 对于成人来说特别重要的事情,对于孩子来说并不重要。成人一味地焦灼、发脾气对解决问题毫无益处。解决此类问题的上策是耐心地给孩子讲道理,让孩子明白正确的做法并且自觉执行;若道理讲不通,就实行下策,心平气和地对孩子下命令。

>> 对于成年人来说,时间是无声的命令,时间与效率成正比,珍惜时间的人是可敬的,浪费时间的人是可耻的。但是,对孩子来说,时间是个抽象的概念,与三四岁的孩子谈时间的价值,是个令大人头疼的问题哦!

这个阶段的孩子似乎只对具体的事物感兴趣,比如一只蚂蚁,一辆玩具汽车,一本图画书……时间犹如空气,看不见,摸不着,无论它多么重要,孩子都无法用自己的感官感觉到。

龙应台在《孩子,你慢慢来》这本记录自己孩子成长的书里,有这样几句话让人印象深刻:“回教徒和犹太人在彼此屠杀,衣索匹亚的老弱妇孺在一个接一个地饿死,纽约华尔街的证券市场挤满了表情紧张的人——我,坐在斜阳浅照的石街上,愿意等上一辈子的时间,让这个孩子从从容容地把那个蝴蝶结扎好,用他5岁的手指。”

妈咪身上有芯片吗

>> 成人从自身的经验出发,会觉得一切都是约定俗成的,无须更多的解释。但是对于第一次接触世界的孩子来说,一个简单的问题就可以让他纠结许久。

孩子在认知世界的过程中,是非常执着的,有着打破砂锅问到底的决心和勇气,父母一味地敷衍孩子是不可取的。

孩子是聪慧的,他知道机器人的材质和真人的材质肯定是不同的,所以摸摸妈咪的手臂来证实自己的想法。

在可能的情况下,父母应该陪着孩子看动画片,适时地给孩子解释为什么,如果遇到不适合孩子看的内容应该马上关掉,并向孩子解释原因。

警察叔叔也是动物吗

>> 在孩子的认知范畴内,人如果是动物,也应该长成熊猫、猴子或者大象的模样,也应该关在动物园的铁笼子里。

成人应尊重孩子在不同成长阶段的认知特点,不必强行对孩子进行知识点的灌输,诸如“人是高级动物”之类的论断,孩子大一些自然就会明白了。

110车跑得快,110车真奇怪

>> 孩子需要接触不同的环境,特别是自然环境。在自然环境中观察动物、植物的各种形态,倾听来自大自然的各种声音,有利于锻炼孩子各种感官的敏锐性,促进孩子智力的发展。

不会有人羞我吧

>> 当孩子不小心摔了一跤,父母大呼小叫,互相抱怨,比自己摔了还要心疼。孩子想尝试爬高,家长赶快将孩子拉下来,说:“不要去,那里危险!”

久而久之,成人的焦虑传递给孩子,孩子的不安全感也会与日俱增,胆子也越来越小了。当孩子觉得周围的一切都充满了危险时,他的心理问题也就出现了。

在孩子成长的过程中,父母应多给孩子灌输正能量,让孩子看到世界的美好,感受自由的快乐。当孩子有独立做事情的愿望时,家长一定要学会放手,让孩子独立行走。

>> 淡定的表情和行为会给宝贝很好的暗示,使他自然而然地学会怎样坦然地面对困难。

勇敢是一种可贵的品质,但却是不少孩子所缺乏的。

演坏人特过瘾

>> 让孩子从小树立正确的价值观是必要的,然而一个民主的家长同时应该懂得,孩子需要在游戏中扮演不同的角色,以张扬他天真烂漫的个性,释放他被压抑的那部分人格,这样才会满足他原始的创造欲,促进其健全人格的形成。

向雷锋叔叔学习

>> 父母在茶余饭后、日常生活中,要多谈论国内外大事,少谈鸡毛蒜皮的小事;多谈一些充满正能量的信息、励志的故事,少谈负面的甚至恐怖的信息;多讲他人的成绩和优点,少指责他人的短处。

一个琐碎的、整天抱怨、心胸狭隘的家长,给孩子传输的都是一些负面的东西,久而久之,孩子也会觉得生活并不美好,产生厌世心理。

父母天天迷恋于打麻将,却逼迫孩子认真做作业;父母天天做“低头族”,迷恋于手机游戏和网络聊天,却让孩子多阅读,不许接触电子产品,这种“只许州官放火,不许百姓点灯”的做法是行不通的。

要培养优秀的孩子,父母必须严格要求自己,所谓 “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而不从”,父母以身作则才是教育孩子的根本。

爷爷家是植物园也是动物园

>> 家长应该多创造机会,让孩子到农村体验生活,养鸡喂鸭种菜拔萝卜,和大自然亲密接触,培养孩子乐观向上、吃苦耐劳的精神。

跳跳蛙和苹果

>> 幼儿对色彩特别敏感,对自己喜欢的颜色情有独钟。两三岁的时候,他们就开始摆脱成人的干扰,以自己独到的审美眼光来挑选自己喜欢的玩具和衣服,并逐渐将色彩融入自己的意识中,表现在绘画中。

一两岁的孩子就喜欢在地上、墙上、纸上、玩具上随意涂鸦,从线条到图形,自由挥洒,不断锻炼自己的手臂、手肘、手腕、手指以及手眼协调的能力。

两岁半之后的孩子,开始用指尖握笔,手眼协调能力增强,可以用一些简单的符号,象征性地描绘身边的事物。成人却常常看不懂幼儿的画,需要孩子的讲解才会了解画面的内容。

幼儿通过画画来表达内心的想法,对他们来说,画画是一种表达,也是一种创造,它和“画得像不像”没有任何关系。

幼儿画画的时候,成人不要打断孩子,更不需要指导孩子,只需给孩子提供一个自由的环境,让孩子尽兴地画,画完后可以让他讲一讲画面的内容,多给他一些鼓励即可。

>> 每个孩子都是天生的小画家,孩子通过画画来表达他感觉中的世界。画画对孩子来说是一个创造的过程,也是锻炼手部肌肉、手眼协调、表达情感的过程。

孩子对这个世界充满了好奇,他需要用画画来表达他内心的感受,画出他眼中的世界,但并不一定符合现实逻辑。比如,3岁的孩子画一棵高大挺拔的树,他会将太阳画在树的脚下,将星星藏在树洞里,这说明孩子对宇宙间事物的方位还没有明确的认识,他是按照自己的理解来画的。

孩子可能把山峰画成蓝色的,河流画成粉色的,树干画成红色的,这些色彩都属于孩子的独特世界。父母不能用成人的眼光看待孩子的绘画,不能用所谓的对错来判断孩子的绘画,而应用欣赏的眼光、赞美的语言激励孩子,通过绘画去了解孩子内心的真实想法,将绘画看成和孩子沟通的一个渠道。

过多地干涉孩子画画,设定太多规范的框框,只会扼杀孩子的想象力和创造力。专家建议,5岁之前不要教孩子画画,9岁之后再系统教授孩子绘画的技法。

希望妈咪永远不要皱眉头

>> 孩子是非常敏感的,父母的情绪在很大程度上会影响到孩子的情绪。如果父母整天焦虑,眉头紧锁,孩子就会想,是不是我哪里做得不好,又让爸爸妈妈生气了,也会显得郁郁寡欢。

父母在孩子面前说话或评论某件事的时候,一定要学会艺术地表达,既要准确地表达自己的意图,又要顾及孩子的内心感受,让孩子受到正面的激励。

如果父母总喜欢当着自家孩子的面表扬别人家的孩子,而不表扬自己的孩子,孩子内心就会产生失落感,失去积极做事的动力。

父母应该在赞美别人家孩子的时候,也要表扬自家孩子的优点,而且要具体地说,比如,孩子画画的时候色彩搭配得很美,听过的故事都能绘声绘色地复述出来,等等。这样才会让孩子觉得,大人在真诚地夸他,而不是在说一些空洞的溢美之词。

>> 幼儿教育专家孙瑞雪认为,孩子也有“吃醋”的敏感期,而且是一种普遍的现象。孩子对妈咪的爱“吃醋”,表明情感的敏感期悄然来临了。

幼儿期孩子的安全感还不稳定,在感情上更需要大人的细心呵护,使孩子的安全感逐渐稳定下来。

成长解读:4岁,质疑是求知之源

>> 面对孩子的提问,父母应该暂时将自己的所思所想放下,将注意力集中到孩子的问题上来,和孩子一起查阅资料,一起思索,一起寻找答案,满足孩子的求知欲。

如果父母冷淡以对,孩子就会有一种很深的受挫感,久而久之,就不想提问了,失去思考的动力。

>> 在和小伙伴一起表演自己熟悉的故事和扮演角色时,4岁的孩子喜欢即兴发挥,将自己的想象融入台词和动作中,甚至做出一些搞笑的举动,显示出不同凡响的创意和幽默精神。

>> 4岁的孩子热衷于尝试新事物,不论是锤子、剪刀、秋千或自行车,他都可以自如地玩耍或使用。

他不再满足于被照顾,不再满足于做温室里的花朵。他想独立地做一些事情,来证实自己是最棒的。

孩子的动手能力增强了,能够胜任一些力所能及的工作。在幼儿园里,可以当值日生,帮助老师扫地、洒水、摆放桌椅等。在家里,能够收拾自己的用具,帮助家人收拾碗筷、折叠衣服等。

当孩子有独立做事的愿望时,父母都应放手让孩子去体验,并鼓励孩子说“你能行!”

虽然孩子的协调能力还不成熟,做事情往往会“帮倒忙”,但是保护孩子的积极性比“帮忙”本身更重要。

有材料显示,从小爱做家务的孩子和不爱做家务的孩子成年后差别很大,从小爱做家务的孩子成年后更容易找到高收入的工作,失业率低,极少犯罪,而且心理健康,离婚的比率也很低。

>> 在这个年龄段,父母要帮助孩子强化其性别意识。男孩要有男孩的的样子,女孩要有女孩的样子。男孩不能打扮得像小姑娘,女孩不能打扮成“假小子”,否则容易造成性别角色错位,影响孩子成年后的性取向。

>> 4岁的孩子精力充沛,想象力丰富。他们很会玩,游戏的情景更加丰富、内容多样,游戏的水平也大大提高了。他们能够自拟主题、自设情境、分工扮演角色,并在游戏中融入日常生活场景和自己的想象。

孩子在游戏中渐渐有了相对稳定的伙伴,有了自己的“铁哥们”和“好姐妹”,有了初步的合作精神。但由于缺乏交往技巧,不太善于用语言沟通,小伙伴之间经常发生争执和肢体冲突。

小伙伴之间发生冲突的原因,有时是因为在游戏中各执己见,意见不能统一,最后只能用武力解决。有时是因为都喜欢炫耀,爱吹牛,当感觉对方比自己更厉害的时候,就生出嫉妒之心,企图用拳头打击对方的嚣张气焰。

4岁的孩子已经开始有规则意识,比如排队上厕所、轮流玩滑梯等。家长可以引导孩子,在游戏前制订规则,游戏中遵守规则。当孩子之间出现摩擦时,家长要引导孩子想办法解决问题,而不是一味地指责。

>> 在家庭生活中,多和孩子分享一些快乐的事情,多给孩子讲一些幽默故事,让孩子从中学会乐观的生活态度、机智灵活的处世方法;尊重孩子在不同成长阶段的认知特点,正确地引导孩子,让孩子走在一条向真、向善、向美的道路上,这些对培养孩子的健全人格都是大有益处的。

我是不是要生宝宝了

>> 孩子不断地问:我是从哪里来的?有的大人哄孩子说:你是从大街上捡来的,你是从庄稼地里刨出来的,你是从河滩上抱来的。之所以这样说,是因为很多家长觉得这个问题涉及性,很难直接回答。

一些专家认为不能欺骗孩子,应该让孩子了解生命的真实来源,但是对三四岁的孩子来说,根本不现实。若直截了当地告诉孩子卵子和精子结合的真相,会引起孩子更大的好奇,也不合乎中国人的文化心理。

可以简单地告诉孩子,你是爸爸妈妈爱的结晶,你最初是一个胎儿,睡在妈咪的肚子里,若干天后胎儿成熟了,你在医生的帮助下走出妈咪的肚子,来到了人间。

孩子如果还要打破砂锅问到底,家长可以给孩子读一些相关的文学作品,或者讲一些神话故事,来满足孩子的求知欲。

>> 我是谁,从哪里来,到哪里去,这是一个永恒的哲学命题。年幼的孩子刚刚来到这个陌生的世界,尤其对生命充满好奇,他反复地询问自己是从哪里来的,真的是从妈咪肚子里来的吗?

既然肚子能孕育出宝宝,那么我也可以生宝宝吗?孩子对世界的片面认知常常导致孩子式的幽默。但对孩子来说,认知世界是一件郑重严肃的事情,容不得大人嘲笑。

妈咪的态度是俯下身去,聆听孩子天真烂漫的想法,找合适的机会告诉孩子那些与生命有关的奥秘,让孩子懂得生命来之不易,懂得生命的宝贵与美好。

但是一些与性有关的常识,不宜同孩子讲得过细,不宜具体,可以借助一些书籍,用优美的文学语言去描述,让孩子感受到生命是爱的结晶,是美好生活的开始。

孩子慢慢长大,到了青春期,同性家长应试着以适当的方式和孩子探讨,并买一些相关的书籍给孩子看,以免孩子因无知而造成不必要的烦恼。

灵魂是隐身的人吗

>> 苏联著名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说:“孩子提出的问题越多,那么他在童年早期认识周围的东西也就越多,在学校里越聪明,眼睛越明,记忆力越敏锐。要培养自己孩子的智力,那你就得教会他思考。”

一个人为什么不能自由地生活呢

>> 五六岁的时候,孩子开始思考自由和权力的问题了。孩子崇尚权力,是因为在孩子看来,有了权力就有了自由。

>> 给孩子爱和自由的环境,是教育的根本。但是不能无条件地溺爱孩子,不能纵容孩子去做坏事,孩子若有攻击他人、偷东西等坏习惯,家长必须坚决制止。

>> 卢梭在《爱弥儿》中写道:“只要一个孩子还没有为我们的偏见所束缚,他的头一个愿望便是想生活得快乐和自由。”

>> 尹建莉在《最美的教育最简单》中写道:“童年是一段特殊的时光,每个儿童都是一个纯美的原生态世界,具有谜一样的潜能和无数的发展可能,教育的任务就是要开发这种可能,并努力保护个人的幸福感。”

谁乱讲话就用胶布粘上嘴巴

>> 一个合格的幼儿教师,应该具备良好的素质,最重要的是要有一颗爱心,真正站在孩子的角度想问题,耐心引导孩子,还要不断学习新知识,开阔眼界,提高自身素质,为孩子树立一个良好的模范榜样。

女生为什么不站着尿尿呢

>> 孩子的思维是发散性的,犹如散漫的旅行,常常不经意地抵达曲径通幽处。当孩子遇见这个世界,如同一张白纸遇见一个历经沧桑的老人。

并不是白纸一定要被涂抹得沧桑,更美的答案是,老人也可以被白纸擦去铅尘,重返童颜。

幼儿的理解力是有限的,各种复杂的生命现象,很难用科学的方式去和孩子讲清楚,有些问题讲得太细了,反而会使孩子陷入更大的迷惑之中。

孩子幼小的时候,父母在回答孩子关于生命的疑问时,要学会用简单而艺术的方式,可以引导孩子看一些绘本,讲一些美丽动听的故事,消除孩子的神秘感,让孩子在美好的艺术氛围中感受到生命的美好。

生命是一个巨大的谜,孩子总希望找到最完美的答案。其实,最完美的答案不在别处,而在向美和善的引导中。

>> 专家认为,3~6岁是孩子“性别认同”形成的关键期,一定要给孩子以正确的知识和健康的引导。家长应在日常生活中给孩子讲男女之间的差别,除了讲生理结构的不同,还应着重引导孩子认识男女的性别角色差异。

森林里的音乐会

>> 当孩子的无意行为经过家长的有意比较,孩子也学会了关注结果。

>> 每个孩子都是独一无二的,每个孩子都有自己的花期,有的早一些,有的晚一些,家长只需用心等候。要教会孩子和自己的过去比,让孩子在心理上得到一种满足,获得价值和自信。多给孩子一些鼓励,才会让孩子的自信找到一个可以依靠的支点,才会强化儿童获得成功的情绪体验,满足其幸福感。

>> 美国心理学家威廉·詹姆士说:“人类本质中最殷切的需求是渴望被肯定。”肯定和赞美符合孩子的心理需要,会让孩子感受到自身存在的价值,提升幸福指数,是调动孩子积极性的好方法。

>> 好孩子是夸出来的。表扬孩子要具体,要有针对性,比如,“我喜欢你画的这只小兔子的尾巴,翘翘的,好可爱啊!”“我喜欢你画的这朵蓝色的云,看起来像大海里的浪花一样”……孩子希望听到真诚的赞美,而不总是“你画得太美了”“你太棒了”之类的陈词滥调。

开辟新路线的花婆婆

>> 规则是用来规范孩子行为的,需要孩子严格遵守。规则意识需要多次重复才会确立,在执行的过程中,成人的原则是“和善而坚定”,无论孩子是发脾气还是哭闹,你都是心平气和的,但同时是坚定的。

>> 美国的乔治·M.卡帕卡写的《这样跟孩子定规矩,孩子最不会抵触》一书中,讲到给孩子定规矩要简单、明确、具体,孩子才乐意照着去做。

尊重孩子的个性,每一两周尝试一条法则,使家长和孩子有足够的时间适应这条法则。当规则内化为孩子的一种习惯,孩子的规则也就建立起来了。

脆弱的名字是女人

>> 成人之间在聊天的时候,常常无视孩子的存在。他们觉得孩子听不懂,或者根本没有在听成人讲话。

其实不是的,孩子会一边玩一边关注大人在聊些什么。成人的一言一行,都在对孩子传递信息,会在某种程度上影响孩子的认知。

>> 在纯真的孩子面前,大人也必须是透明的。成人总喜欢在孩子面前表现出强势,认为“我”象征着权威,孩子必须听“我”的。

因为“我”有丰富的阅历和经验,“我”走过的路比你走过的桥还多,你一个小毛孩子,懂什么?成人言语中一些主观的论断,常会无意中给孩子造成某种压力。

如果父母总是采取专制的教育方式,孩子会反感,时间久了就不愿意和父母分享他的喜怒哀乐了。但是成人在孩子面前适当地示弱,会出现不一样的戏剧性效果。

当一个孩子在哭闹的时候,怎么劝说都无用,但是如果大人突然肚子痛,将注意力集中到自己的病痛上,孩子的注意力也会马上转移,他会立即停止哭闹,像个大人一样关心起你的病情来了。

光棍节快乐

>> 想让孩子成为一个快乐的人,家长首先要有阳光的心态,凡事要看到有利的、好的一面,让孩子时刻感受到生活的美好,未来的希望,激发孩子创造快乐的欲望。多为孩子读一些温暖明亮的、充满活力的故事,让孩子在愉快的笑声中累积智慧。

和我的弟兄生死与共

>> 孩子与同伴一起游戏玩耍,是孩子社会性人格形成的开始。一群孩子就是一个小小的社会,孩子们在充满激情地体验生活。

在体验的过程中,孩子们之间有协作、有妥协,也有争斗。孩子存在个体差异,有强有弱,有优有劣,如同自然界的丛林法则。

孩子在和小朋友玩耍时遇到困难,最需要父母的智慧引导。父母应该帮助孩子出主意,想办法,让孩子和同伴愉快相处。

一个比同龄人矮小、性格软弱的孩子不适合与高大强势的孩子一起玩,因为强势的孩子总是占上风,软弱的孩子会越来越自卑,缺乏自主权,对其性格的形成有负面作用。

同样,一个个性强势的孩子也不适合经常与软弱顺从的孩子一起玩,因为时间久了,软弱的孩子一直顺着他,强势的孩子会变得更加自负、傲慢、自以为是。

成长解读:5岁,哲学种子发芽了

>> 5岁孩子的逻辑思维开始发展迅速,孩子不再满足于用眼睛去观赏一朵花的颜色和形状,不再满足于用手去触摸桌子的软硬、冷暖,他开始思考一些深层次的问题了。比如,一个人为什么不能自由地生活呢?世界上有至高无上的权力吗?比如,一个人真的有灵魂吗?世界上有鬼和怪兽吗?

>> 5岁孩子的行为显现出两种极端,这一分钟害羞怯懦,下一分钟又变得激进勇敢,有些捉摸不定。和家长一会儿亲近,一会儿又充满敌意。

当孩子没有勇气直接对抗家长时,他往往采取消极的态度,无论家长要他做什么,他就是磨磨蹭蹭,不去行动,最后不了了之。

家长的强权常常让孩子感到不愉快,幼儿园的统一化管理总让孩子感到不自由。越是如此,他越是感到自由的宝贵。

5岁的孩子崇尚权力,喜欢用艳羡的口吻说起女王、皇帝之类的权力拥有者,因为在孩子看来,有了权力就有了自由。

>> 为家庭营造民主的氛围,适当顺应孩子的需求,巧妙地引导孩子,让他看到一意孤行的破坏性后果,善于思考的孩子会从中受到启发,并逐渐理解自由总是相对的道理。

>> 5岁孩子在感情方面相对比较稳定,情绪化的状况明显减少,有一定的情绪管理能力。很要面子,有强烈的自尊心,不轻易在别人面前哭,觉得那样很丢脸。但是当他忍到极限、觉得特别委屈的时候,还是会失去控制,不顾一切地放声大哭。这时候家长要特别关注一下孩子情绪失控的原因。

>> 5岁的孩子能够区分现实和幻想,他的兴趣变得更加科学、合理。在好奇心的驱使下,他可能会小心翼翼地拆开故事机、手机、电话,探究机器的发声原理,看看里面的零件究竟长什么样子,但不会故意地损坏它们。

5岁孩子有更强的规则意识,懂得遵守家庭和社会的秩序法则。不再像三四岁时那样到处疯跑,对潜在的危险有一定的警惕性。

>> 5岁的孩子不但眼明手快,平衡感也很不错,运动能力也有了很大的提高,喜欢爬树、跳绳、荡秋千、溜冰、骑三轮车、玩滑板车。

运动促进了孩子大脑的发育,思维的发展。孩子在运动中养成了乐观自信的精神,大致可以处理自己身边的事,几乎不需要大人帮忙了。

这个年龄段的男孩喜欢玩立体拼图游戏,用塑料的、木头的、大大小小的积木建造房屋、船舰、大炮,手指的精细动作越来越好。女孩则喜欢缝缝补补,把自己装扮成一个全能的妈咪形象,化妆,做家务,照顾玩偶娃娃,俨然一个风风火火的充满爱的职业女性。

>> 5岁孩子大脑的结构已经比较成熟,对学习表现出浓厚的兴趣。喜欢问无数个为什么,以科学的眼光观察自然,运用新词汇表达思想,对大街上的汉字和符号充满阅读兴趣。

>> 5岁孩子也会静静地蹲在那里,长时间地观察一只蜗牛、一只蚂蚁,看它们运动的轨迹,了解它们的生活习性,寻找它们身上有趣的特点。

>> 这阶段的孩子掌握了更多的词汇,表现出良好的语言天赋。喜欢将一些新鲜词汇像串珠子一样地串联起来,制造出不一样的语言效果,给家人带来惊喜和快乐。

孩子的专注力也得到增强。有的孩子迷上了画画,他可以在老师营造的艺术氛围里,和小伙伴一起,稚拙地握着蜡笔,为图画涂上花花绿绿的颜色,一次能画四十多分钟呢。

有的孩子迷上了下棋,他觉得这是一个富有挑战性的游戏。静静地拿着棋子,静静地思考,如何用尽计策,将对方杀得片甲不留、一败涂地,耐力和坐功都超赞呢。

这个年龄段的孩子,有意注意的时间加长了。对于自己喜欢的事情,能够投入地去做,而且会在一段时间内只投入地做这一件事情。

>> 细心的家长善于发现孩子的特长,尊重孩子的兴趣爱好,捕捉孩子学习的敏感期,这样会更好地激发孩子的潜能,促成孩子智能的全面发展。

>> 家长养育孩子的方式通常会反映家长儿时的经历,他们教育孩子的方式要么在重复他们的经历,要么是相反。

第5章 上帝长什么样子呀

>> 5岁时,孩子的逻辑思维能力增强了,他懂得了以此类推,懂得了用假设性场景去推断结果,不再单纯依靠形象和直觉了。

>> 在幼儿期间,培养孩子热爱自然、热爱环境的意识,会让孩子从小懂得,自然是人类社会存在的物质基础,是人类赖以生存的精神寄托,也是人类最亲密的好朋友。

>> 让孩子早早懂得,人类应该充分尊重宇宙万物的尊严和生存权利,与自然界的其他生灵和谐相处,而不是以自我为中心,有助于孩子形成大爱的品质,也有助于培养孩子正确的生态意识,为环境的可持续发展尽一分力。

下次我一定抱你

>> 苏联著名教育家霍姆林斯基说过:“没有爱,就没有教育”; “教育技巧的全部奥秘也就在于如何爱护儿童。”

世界上最宝贵的东西

>> 儿童文学作家曹文轩认为,对于成长中的孩子而言,除去那些有害的不可阅读的书外,即使都是有益的书,也还是有区分的。

这些有益的书,可分为两种:一种是用来打精神底子的;另一种是用于打完精神底子后再读的书。

所谓打精神底子的书,简单地说,就是那种大善、大美、大智慧的书,它们的功能是帮助一个孩子确定基本的、合理而健康的存在观、价值观以及高雅的趣味。

家长应创造机会让孩子多亲近那些具有高贵血统的经典之作,激发孩子内在的优美,让孩子与高贵的文字结缘。

阿弥陀佛

>> 旅游带给孩子的,不只是沿途的风景,不只是各种新鲜的人和事,还意味着孩子想象力的自由驰骋、认知范畴的对外延伸、和父母共同探索未知世界的愉悦体验。

>> 古人说“读万卷书,行万里路”。父母陪伴孩子外出旅游,陪着孩子看不同地域的风景,了解各民族不同的风俗人情,既有利于增长孩子的见识,开阔孩子的视野,锻炼孩子的意志,也有利于促进亲子关系的良性发展,是孩子成长过程中必不可少的一个环节。

写字和画画一样哦

>> 皮亚杰的相互作用论认为,儿童的思维不是单纯地来自主体,也不是单纯来自客体,而是来自主体对客体的动作,是主客体相互作用的结果。

>> 皮亚杰强调儿童本身的主动性,知识不是简单地摹写,它必须通过儿童自身的动作和运算才能获得。这种观点与蒙台梭利关于书写的观念有相似之处。

>> 蒙台梭利在《童年的秘密》中谈道:“儿童有一种特殊的内在活力,它能使儿童以惊人的方式自然而然地征服事物。”“对于孩子来说,书写不是一种练习,而是灵魂的表露,是高尚的活动。”她关注书写的主体而不是客体,认为书写与感觉的发展息息相通,婴儿最早的触摸也是一种书写。

>> 蒙台梭利认为儿童教育中书写在前,阅读在后,因为书写属于低级的语言阶段,主要是心理运动机制起作用,而阅读则要求孩子的高级智力活动的介入。

摆不完的“龙门阵”

>> 一定要倾听孩子,信任孩子,老师的说法仅作参考,只要孩子能够诚实地说出当时的情况,就应该受到表扬。

>> 老师、家长在对孩子作评价的时候,要就事论事,不能作结论性评价,比如,“你总是不听话”“你总是捣乱”等,会让孩子觉得他永远没有希望做好;不应对孩子的小错误无限夸大,将蚂蚁夸大成西瓜,这样会给孩子施加过多压力,让孩子对自己沮丧和失望。

>> 学习是一个终身教育的过程,靠类似于体力劳动一样的痛苦磨炼并不适合儿童。教育体制的一统化束缚了孩子的行为,作为班级的管理者——教师,为了教学过程的顺利进行,当然希望学生们乖乖听话,没有异类。

但是作为家长,要多观察、倾听自己的孩子,做孩子的知己。不能在老师严厉批评了孩子之后,再雪上加霜将孩子狠批一通,这样会让孩子觉得自己被完全否定,对自己失去信心。孩子挨了老师的批评之后,家长更应该多给孩子一些包容和鼓励,让孩子感受到温暖和力量的存在。

摸过蚜虫会中毒吗

>> 孩子对一件小事的郑重态度,常常会让大人觉得可笑。然而,在孩子眼里,这是神圣而庄严的大事

>> 皮亚杰认为,5~9岁的孩子在看待某个行为时,会有绝对化的倾向。总是持极端的态度,或者完全正确,或者完全错误,还以为别人也这样看,不能把自己放在别人的位置看问题。

>> 在家庭环境中,父母的言行会潜移默化地影响孩子。父母在发表对一个问题的看法的时候,要尽量客观公正、心平气和,多谈论国家的政治、经济、文化事件,少谈一些琐碎的家长里短;多发表正面的、积极的言论,少发表负面的、消极的言论,给孩子树立一个正面的典范,让孩子慢慢学会以客观的眼光看待世界和周围的事物。

你太有才了

>> 孩子学习语言的过程也是一个充满刺激的探险过程。他偶尔听到一个印象深刻的词,便默记在心里,突然在某一天脱口而出,其娴熟程度令成年人惊讶。

孩子的幽默常常表现在他学习语言的初期,对于同音字的混用。这些同音字就像一对双胞胎的兄弟,长着一个模样,取着同样的名字,一旦被认错,就会产生喜剧性的效果。

爱思考的孩子逐渐发现,事物之间是互相联系的,像一根电话线连着他和她。随着阅历的增长,事物之间的联系变得丰满起来。

>> 父母要教给孩子更多的知识,首先要充实自己,多读书多思考,有选择地为孩子做一些知识的储备。要给孩子一滴水,自己至少要准备一桶水,以满足孩子的求知欲。

数字宝宝找朋友

>> 数学不只是计算,还包括物体的形状、分类、空间等概念。相对于单调的数字,和数学相关的生活游戏更容易激发孩子的兴趣。

在生活中学习数学,可以和孩子一起开“小卖部”,让孩子当老板,大人当顾客,进行模拟的买卖活动,以激发孩子当老板的热情。

可以和孩子一起玩扑克牌,快速地拿出任意两张扑克牌,几秒之后让孩子说出两张扑克牌之和。

可以和孩子一起测量桌子的长和宽,观察不同物体的形状,比如,水杯的口是圆形的,书桌的面是长方形的,房顶是三角形的。

还可以把日常生活中的一些东西根据某些相同点将其归为一类,如根据颜色、形状、用途等分类;了解上中下、左右、前后等空间顺序,昨天、今天、明天等时间概念,都有助于孩子的数学思维的发展。

数学比较抽象,如果将其转化为具象,孩子就比较容易理解。家长要根据孩子的认知特点因材施教,切记不要拔苗助长。

“上帝”长什么样子呀

>> 妈咪想了想,说:“如果你相信上帝存在,他就会存在。如果你遇到很大的困难,如果你觉得特别孤单,如果你觉得没有人能够理解你的时候,你一定不要放弃希望。我们可以把上帝理解成希望。自己也可以做自己的上帝,只要你心里充满希望。”

可见,一个问题在没有答案的时候,有可能隐藏着多个答案。

“希望”长得像我吗

>> 6岁以上的孩子,抽象思维开始发展,有的开始对科学感兴趣,有的对哲学感兴趣,有的对艺术感兴趣,他们的思考常常超越了大人的知识和经验范畴。

面对孩子各种“奇葩”的提问,父母一定要有耐心,和孩子一起寻找最佳答案,以保护孩子的求知欲。

>> 如何巧妙地回答孩子的疑问,让他既了解这个世界客观真实的一面,又能够让他从主观上适应这个变化的世界,这关系到孩子精神世界的健康成长,是一个值得家长和教育工作者长期思考的问题。

卡尔·威特认为,权威的压抑会降低孩子的辨别力。没有辨别力的孩子就不会有独特的见解和创新,而且会导致孩子病态地接受暗示的心理。长此以往,在这种环境下成长的孩子会产生各种精神缺陷。

大人应该鼓励孩子提问,并耐心回答孩子的问题,如果大人也不懂,就和孩子一起查阅资料,分析问题,寻找答案,培养孩子不迷信权威和追求真理的精神。

成长解读:6岁,探索未知的世界

>> 6岁的孩子,大脑和神经系统已经基本发育完善,精细动作技能得到了进一步提高,注意力增强,能够透过事物的现象观察出一定的规律。

6岁孩子的抽象思维能力也有很大的提高,他们思考问题的层次越来越深,难度越来越大,问题也越来越多,常常超越了成人的知识和经验范畴。

面对各种“奇葩”的提问,有些父母觉得孩子的思想越来越怪异,于是以喝斥或恐吓的方式压抑孩子的提问,这样做只会泯灭孩子的求知欲,模糊孩子的辨别能力。

一些常识类的问题,家长应该耐心地回答。实在不能回答的,可以和孩子一起查阅资料,找答案;也可以告诉孩子,这些内容你以后上了高年级会学到的,让孩子对高年级的学习充满期待。

卢梭说:“在儿童时期没有养成思考的习惯,那他一生将没有思考能力。”一些自古以来就没有答案的问题,可能隐藏着多个答案,更容易激发孩子的探究欲望。

>> 6岁的孩子开始意识到人和人之间的想法会有所不同,但通常会用“非黑即白”的原则来看待世界。这个年龄段的孩子在看待某种行为时,会有绝对化的倾向。总是抱极端的态度,或者完全正确,或者完全错误,还以为别人也这样看。

成人常常会觉得孩子“一根筋”“认死理儿”,不可理喻。孩子固执地认为事情会像他想象的那样发展,无论家长如何教导与劝告,他都听不进去。在沟通无效的时候,父母和孩子都会觉得对方的想法怪异,如铜墙铁壁,冷冰冰的,不留一丝缝隙,不接纳任何建议,都有一种筋疲力尽的感觉。

有的父母想通过强权改变孩子,暴打体罚,非但问题没有解决,反而给孩子的认知造成了新的障碍。

根据力学原理,反向的作用力是相互的、等值的,当父母感到无奈和痛苦的时候,以同理心和同情心看待孩子,作为一个更加弱小的个体,他的无奈和痛苦比父母更深。

孩子执拗,爱钻牛角尖儿,是这个年龄段的心理特点所致,家长应从换位思考的角度给予孩子理解、尊重,帮助孩子走出认知的误区,走向云开月朗的新境地。

>> 在智力发展方面,6岁孩子喜欢做一些动脑筋的游戏,比如编故事、猜谜语、玩扑克牌、计算、拆玩具等创造性的活动。

6岁孩子对未知的事物充满好奇,有着打破砂锅问到底的执着,崇拜名侦探,渴望拥有非凡的智力。

每个孩子都喜欢玩捉迷藏的游戏,这是因为在整个过程中,悬念的存在一直刺激着他的求知欲:那个隐藏的人究竟在哪里?

寻找答案的过程是一个探索的过程,一个智力挑战的过程。也是一个开动脑筋、积极思考、从蒙昧走向光明的过程。

家长可以根据孩子的兴趣,陪孩子做一些有挑战性的思维游戏,可以让孩子以串联词汇的方式编故事,以锻炼孩子的想象力。

当孩子学习数学的敏感期来临,家长可以针对孩子的心理特点,设置一些有趣的情景游戏,在游戏中加入一些简单算式,将孩子和他熟悉的伙伴设置成游戏的主角,让孩子在游戏中学习一些数学的基本知识。

也可以通过玩扑克牌的方式,做速记或计算的抢答游戏。让孩子自己开“小卖部”,模拟商品交易情景,锻炼孩子的速算和实践能力。

>> 如何让孩子远离电子游戏呢?最好的办法就是让孩子爱上读书,爱上旅游。让孩子在书中描写的美好世界里放飞想象的翅膀,补充精神的能量;到大自然中吸收日月草木之精华,任性陶醉,尽情释放。

>> 6岁孩子能够主动地学习一些新知识和新技能,学会之后有一种满满的成就感,喜欢在同伴面前炫耀,也希望得到成人的表扬与肯定。

孩子能够比较熟练地用口语和周围人交流,对书面语言的运用处于比较敏感的时期。他学会了一些副词,能够比较准确地运用 “因为”“简直”“根本”“也许”造句,使语言的情感色彩更加鲜明。

由于词汇量增加了,孩子讲故事的水平也有了明显提高,故事的内容更加丰富,层次也比较清晰明了。阅读时可以理解一些词语和句子,不过有时会根据自己的想象给词语增加一些有趣的歧义。

有的孩子开始有书写的愿望,比如练习书写自己的名字或一些简单的汉字。刚开始学习书写的时候总是很用力,如同一个农民在拼尽全力地犁地。

6岁孩子有意注意、有意识记的时间加长了,能够有目的地观察事物,这些能力均有益于升入小学后的学习。

>> 幼儿园和小学的最大区别是:幼儿园老师以照顾孩子的生活为主,活动主要围绕游戏展开;而小学生的主要活动围绕学习知识展开,需要孩子有较好的专注度、理解力和学习习惯。

为了培养孩子的专注力,家长平时可以多陪孩子下棋、阅读绘本、玩拼图游戏,这些都是培养孩子注意力的好方法。小学生成绩的好坏,和孩子的注意力是否集中有着直接的关系。

一些孩子成绩不好,并不是智力水平低,而是因为注意力不集中,没有养成良好的听讲习惯。良好学习习惯的养成,对孩子一生的学习生涯都大有裨益。

>> 幼升小之前,家长可以在家里为孩子举行一个小小的仪式,祝贺孩子即将升入小学,在温馨的氛围中说出家长对孩子的祝福和希望,让孩子从家长的口吻和温馨的氛围中感受到一种自豪感、自信心,觉得上小学是一件快乐的、幸福的事情。

>> 家长一定不能在孩子面前说:“上了小学玩耍的时间就少了”“小学老师可厉害了”之类的话,这些无形中会增加孩子的心理压力和恐惧感。

帮助孩子形成自信、阳光的心态,让孩子对未来充满期待,既有益于孩子身心的健康成长,也有益于孩子形成较完善的人格,以适应小学教育的新环境,为一生的学习生涯拉开美好的序幕。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转载或内容合作请联系作者
  • 序言:七十年代末,一起剥皮案震惊了整个滨河市,随后出现的几起案子,更是在滨河造成了极大的恐慌,老刑警刘岩,带你破解...
    沈念sama阅读 215,923评论 6 498
  • 序言:滨河连续发生了三起死亡事件,死亡现场离奇诡异,居然都是意外死亡,警方通过查阅死者的电脑和手机,发现死者居然都...
    沈念sama阅读 92,154评论 3 392
  • 文/潘晓璐 我一进店门,熙熙楼的掌柜王于贵愁眉苦脸地迎上来,“玉大人,你说我怎么就摊上这事。” “怎么了?”我有些...
    开封第一讲书人阅读 161,775评论 0 351
  • 文/不坏的土叔 我叫张陵,是天一观的道长。 经常有香客问我,道长,这世上最难降的妖魔是什么? 我笑而不...
    开封第一讲书人阅读 57,960评论 1 290
  • 正文 为了忘掉前任,我火速办了婚礼,结果婚礼上,老公的妹妹穿的比我还像新娘。我一直安慰自己,他们只是感情好,可当我...
    茶点故事阅读 66,976评论 6 388
  • 文/花漫 我一把揭开白布。 她就那样静静地躺着,像睡着了一般。 火红的嫁衣衬着肌肤如雪。 梳的纹丝不乱的头发上,一...
    开封第一讲书人阅读 50,972评论 1 295
  • 那天,我揣着相机与录音,去河边找鬼。 笑死,一个胖子当着我的面吹牛,可吹牛的内容都是我干的。 我是一名探鬼主播,决...
    沈念sama阅读 39,893评论 3 416
  • 文/苍兰香墨 我猛地睁开眼,长吁一口气:“原来是场噩梦啊……” “哼!你这毒妇竟也来了?” 一声冷哼从身侧响起,我...
    开封第一讲书人阅读 38,709评论 0 271
  • 序言:老挝万荣一对情侣失踪,失踪者是张志新(化名)和其女友刘颖,没想到半个月后,有当地人在树林里发现了一具尸体,经...
    沈念sama阅读 45,159评论 1 308
  • 正文 独居荒郊野岭守林人离奇死亡,尸身上长有42处带血的脓包…… 初始之章·张勋 以下内容为张勋视角 年9月15日...
    茶点故事阅读 37,400评论 2 331
  • 正文 我和宋清朗相恋三年,在试婚纱的时候发现自己被绿了。 大学时的朋友给我发了我未婚夫和他白月光在一起吃饭的照片。...
    茶点故事阅读 39,552评论 1 346
  • 序言:一个原本活蹦乱跳的男人离奇死亡,死状恐怖,灵堂内的尸体忽然破棺而出,到底是诈尸还是另有隐情,我是刑警宁泽,带...
    沈念sama阅读 35,265评论 5 341
  • 正文 年R本政府宣布,位于F岛的核电站,受9级特大地震影响,放射性物质发生泄漏。R本人自食恶果不足惜,却给世界环境...
    茶点故事阅读 40,876评论 3 325
  • 文/蒙蒙 一、第九天 我趴在偏房一处隐蔽的房顶上张望。 院中可真热闹,春花似锦、人声如沸。这庄子的主人今日做“春日...
    开封第一讲书人阅读 31,528评论 0 21
  • 文/苍兰香墨 我抬头看了看天上的太阳。三九已至,却和暖如春,着一层夹袄步出监牢的瞬间,已是汗流浃背。 一阵脚步声响...
    开封第一讲书人阅读 32,701评论 1 268
  • 我被黑心中介骗来泰国打工, 没想到刚下飞机就差点儿被人妖公主榨干…… 1. 我叫王不留,地道东北人。 一个月前我还...
    沈念sama阅读 47,552评论 2 368
  • 正文 我出身青楼,却偏偏与公主长得像,于是被迫代替她去往敌国和亲。 传闻我的和亲对象是个残疾皇子,可洞房花烛夜当晚...
    茶点故事阅读 44,451评论 2 352

推荐阅读更多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