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们自从满足了自身基本的生存需求以后,很多人就开始思考自我的存在以及世界的真实性这个问题。
古有庄周梦蝶,蝶梦庄周的疑惑,现代则有《楚门的世界》乃至《黑客帝国》这两部广泛引起大家思考的电影,以及现在的这部《西部世界》的电视剧。
还是先说这部美剧吧,无论如何,花了我十多个小时一气从头看到尾,不好好就着它写点什么,就真有点可惜了。
我认为这部剧首先提出的,是一个伦理道德问题,那就是:当一个拥有着人类特征的人造物拥有了自我意识之后,我们是应该把它们当做一堆人造零件的组合体随意对待呢,还是应该把它们提升到与同类同等的高度来与之相处?这其实是一个很大的问题,它又可以分为好几个方面:
第一个方面是与人在智力上接近,同时在感情亲近,比如说:海豚,以及小猫小狗。海豚大多是保护动物在此略过不提,对于小猫小狗来说,它们的数量其实是极大地,在很多地方甚至是野猫野狗泛滥,到了对人类生活能够造成影响的程度,所以猫和狗绝不是什么珍稀保护动物。然而却有很多人想要保护它们,甚至于想要为此立法,这中间首要的原因大概就是猫与狗天生被驯养的与人亲近,同时它们接近几岁儿童的智商更加加强了这种亲近感。
第二个方面就是本身并无智力属性,只是被认为赋予了某些类人的特征,比如说RPG游戏里的NPC。这些NPC人物自身是没有智商这个概念的,只被赋予了一些简单地应答反馈机制,然而当制作者给它们贴上精美的头像,并赋予了背景、性格等人物属性之后,却让它们在游戏里变得栩栩如生。
在一些自由度极高的游戏里,大多数NPC,不论功能,不分阵营,都是可以被玩家攻击、乃至杀死的。然而玩家们在玩这些游戏时,虽然有些追求高效,讲究最速过关的玩家会不分好坏,只求利益地乱杀一气,但是大多数人在玩的时候还是会遵循正常的行为模式,对于自己认可的NPC给予优待,而对于自己讨厌的类型予以打击。
第三个方面在现实社会中还未出现:当一个人类的造物(我们假设出于成本方面的考虑,先让它它不具备人类的外形)拥有着近似于人类的智商,并且拥有了自我意识,我们应该如何与它们相处呢?一般来说,如果它们有能力对人类造成威胁,同时还具备了自我意识,人们对它们的态度应该是当做一个生存竞争者来大加防范,终结者等一系列机器反攻人类的电影题材应该都体现了人类的这种态度;如果它们虽然有自我意识,但是根本无法对人类的生存造成威胁,那么,人们对它们的反应也许能参考对猫狗的态度吧。
第四个方面则在第三个方面上更进一步:当一个人造物拥有着与人类相当的智商,并拥有了自我意识,同时它们还拥有着类人的特征,我们应该如何与它们相处呢?这一点似乎和第三点相差不大。但是,正是因为它们拥有了人类的特征,让人们能够很轻易地将人类社会的伦理道德观念转移到它们身上,这就会产生与第三点极大的不同。
就好像一个突破了道德枷锁,杀过人的人以后再次杀人的几率会大增一样;一个能够对着与人类毫无分别的人造人痛下杀手的人,你很难想象他以后不会对人类做同样的事情——内心的恶魔一经释放,就再难收回去了。西部世界里的威廉,就是这样的一个例子。
其实关于这个方面的题材,在网游小说里更加多见,虽然很多都仅仅是利用了这个设定,但是也不乏一些含义较为深刻的作品。比如绯炎的《迦南之心》(可惜太监了,诅咒肺炎木有小JJ),这部小说里,使用的其实还是大多数网游小说通用的设定:网游是虚拟实境,网游里的NPC们拥有着与人类类似的外貌和性格特征,被植入了高低不等的人工AI,并且拥有了自我意识。于是游戏里的玩家们分化成了两大派别:
一派是尊重游戏中的原住民,将游戏当做是另一个世界,将游戏里的原住民当做自己的同类对待;
另一派是将游戏里的原住民当做是予取予求的工具,不择手段的利用它们为自己攫取利益。
虽然我们在感情上倾向前者,然而不得不承认,由于目标明确,后者的发展确实更加迅捷——虽然他们采用的是蝗虫般的发展模式。
这也让我想起了当年的欧洲殖民者入侵非洲、美洲时对待这些大陆上的土著的态度,物竞天择,适者生存,这也许才是人类正常的发展趋势?
然而以上的分析都是从主宰者角度出发的,而《西部世界》中,更多的描写其实是从被制造者的角度展开的。这里面最让人印象深刻的是规划师伯纳德。他亲手为众多的机器人进行更新换代,加入感情等因素让机器人们更加接近人类,然而却最终被告知自己其实也是一个机器人——他的记忆、他的情感,让他感到撕心裂肺的儿子的死亡,这一切都仅仅是人为的设定,是可以随时被编辑,随时被抹去的东西。他的制造者在将他的情感屏蔽后命令他杀死了他的下属,他的情人,之后一个记忆删除就能让他对这一切懵然无知。
还有酒馆老鸨梅芙,她拥有着十年的老鸨记忆,事实上仅仅在这个位置上呆了一年,而真正给她的剧情设定,也许不过是短短一天而已——于是她就带着这十年的记忆,在这一年里不停地重复着同一天的生活,甚至连台词、动作乃至遇到的人都大同小异。
我是谁?我从何而来?又将去往何处?这三个问题自人类诞生就与我们紧紧相随,却始终没有公认的正确答案。对我们而言,我就是我,我的外貌、我的记忆、我的情感、我的行为方式,我的一切的一切都是将我区别于其它任何人的特征。然而,当我的躯体可以随意重制,当我的记忆情感可以修改编辑,可以复制成许多份时,我又是谁呢?
随着科学的发展,这一切绝非不可能,这样的话,那些我们坚信不疑的东西,那些我们认为亘古不变的东西,也许就并非那么绝对了。
在剧集的结尾,梅芙知道了一切,并且拥有了对自身属性进行编辑的权限。她已经知道了她记忆中的那个所谓的女儿不过是另一个人造人,她们之间的感情不过是人为设定的一段代码。她本可以把这段代码抹去,却在踏上逃离的列车后,又毅然下车,走了回去。
也许,导演是想告诉我们:我们的记忆虽然影响着情感,然而记忆只能对我们的行为起到参考作用,而情感才是我们行为的最大的驱动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