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都很佩服那些哲学大师,他们随便一出口或者随便拿起身边的小物件,一杯茶,一本书,一盏灯都可以从中悟出一些道理,然后告诉来访者,启迪他们,解答他们心中的疑惑。所以才有了今天的话题:生活处处皆学问,就看你如何去联系。
第一个情景:记得有一次下雨天,我走在一条狭窄的人行道上,左边偏高,右边偏低,低的地方有积水。作为一个正常人来讲,一定会选择走地势高的地方,因为没有水,我也一样。走着走着,后面传来响铃的声音,一辆电动车开过来,狭窄的路,他骑车就从水里躺过去了,可以想象水花四溅的样子,以及我的心情。如果不是因为我当时为了我心心念的自行车,我肯定要冲过去和他理论,实际上我没有,我只是把刚刚那件事换了一个角度来思考。换做是我骑车,我也会那么做,不管是谁,结果都一样,突然我想到一个解决办法:那就是我走靠近有水的地方,把干的地方留给自行车行走,这样就不会有水溅到我的身上,我也可以保持身体的干净整洁。
这件事虽小,但是却给了我一个更大的启示,生活或者工作中,总会遇到利益分配问题,假如我们把更容易得到的利益或者东西给别人,他们得到他们所需的,而我们选择边缘化的东西,因为我们的能力更强一些,可以分清这个界限,通过稍微的努力也可以获得那一份额,这样两者就不会产生分歧,先满足别人,再来满足自己所需,谦让即所得。比如当资源不多的时候,大家互相谦让一下,最后结果就是不光人人都得到,而且还有剩余,这就是舍得的力量,舍去优先权,得到自己想要的结果。
第二个场景:当你在外场干活的时候,原本穿了一件干净的衣服去的,可是路上泥泞不堪,所以衣服上和鞋子上多少沾了一点泥土。当泥土只有一点点的时候,你会很在意,不停地擦拭,想要弄干净;可是当你的衣服沾了许多泥巴的时候,你就会不在意,而是立刻投身于工作当中。
这个场景的启示是:当你受到一点点不好的东西影响时,你会很在意,因为你想保持原来的样子或者完美的状态;可是当不好的东西占据很多,或者完美的状态被打破,远离你的理想状态,此时你会有种无所谓的心态,会放弃这种完美理想的状态或者脱离个人的关注点上,投身于直接目标上,这样反而可以得到你想要的结果。之所以生活中会遇到很多阻碍,就是因为我们对自己的关注度太高,怕失去更多,忧虑太多,不愿意全身投入其中,得到的结果自然不能令人满意。如果做事能够破釜沉舟,背水一战,那么其结果完成的效率将会更高一些。
最后一个场景:你满手都是泥,身边有只有一个泥水坑,你是直接走呢?还是在泥水坑里面清洗一下再走?我以前觉得泥水坑里面洗手越洗越脏,但是今天我去洗了洗,手反而干净了许多,和用清水冲洗没啥区别。
这件事让我联想到社会生活,有时候绝对的“清水”环境是不存在的,只有相对干净的浑浊水。如果你只是一味追求清水,那么你将会失去很多机会,包括时间和人脉资源。就好像没有完美的人一样,他也有生活的烦恼,也是凡人,但是他可以解决你遇到的棘手问题,那么他就是干净的水。犯罪人中也有心地善良的人存在,任何人都有值得我们学习和提升的地方。我们不应该因为地位,职业、区域以及性别、种族和信仰的不同,而对人产生偏见,继而失去了一个可以学习的一个机会。
感恩我们遇见的每一个人,贤德的人我们视其为榜样,不断地学习;对于我们讨厌的人或者不如我们的人,我们也应该心怀感恩,感谢他们展示出我们厌倦的品行,对照自己,有则舍弃,改掉,对于不如我们的人,可能只是某一方面不如你,从多角度来观察对方,肯定可以找到他强于我们的地方。就比如今天抬水泥,我抬不动,而一个瘦瘦的工人却一下子抬起来了,这就是他强于我的地方,虽然我的学历高,但是我体力不如他,这就是我值得尊敬的人,善加利用,我们可以结为伙伴,共同完成任务。
生活中还有许许多多的事情在发生,关键在于你去领悟其中蕴含的道理,多加总结会对我们未来的生活和工作有一个进一步的提升,也让我们自己变得更加强大,对于每个人我们都保持尊重和谦逊态度,公平对待,因为他们都有各自的优势。如果你是一个管理者,更应该多发现身边人的优势和劣势,精准地判断和定位,人尽其才,物尽其用,自然可以达到一个更高的境界,创造更大的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