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日心情:
周一高效工作的一天,中午晚上都跟朋友一起吃饭,热量不低,之前自己会因为摄入太多高热量而焦虑。这次没有了。
合理饮食是为了让自己健康,而不是焦虑。晚上回家坚持运动30分钟,出出汗,身体也没有想象中不舒服。
之前我没见过长成心形的荔枝,今天看到了火山荔枝王才觉得哇,原来水果可以长得这么走心啊。
生长在坚硬的火山岩石缝里,却努力长成了一颗颗柔软的心。
莫名有点儿戳。
无论经历过什么,还能怀有一颗柔软的心。
嗯,向荔枝王学习~
早起读书第442天
阅读书籍:《复杂之美》
作者:【美】约翰·H·米勒
翻译:潘丽君
阅读范围:P043——P069
脑子是个好东西,前提是你得有?
没脑子就没智能么?
未必
没脑子的细菌也能趋利避害
作者开篇第一句话就好戳:“大脑的作用被那些拥有它的人高估了。”
生物学家发现,某些类型的细胞和生物会根据环境中的化学信号来指挥自己的行动,这种现象称为化学趋向性。
书中举了一种低等生物——大肠杆菌。大肠杆菌由于自身特点,会以线性和翻滚运行两者随机交替,直线性前进比翻滚所花的时间要长。
看似很不高级,但足以让它可以去自己想去的地方。假设我们往细菌的世界滴入化学物,化学物形成一个化学梯度,即滴入的点浓度最高,然后离点越远浓度越低。如果这个化学物是糖类的食物,我们会发现细菌在朝着这个点前进时线性运动要比翻转时间长哦;如果是滴入又该的化学物,那么细菌就会频繁地做翻滚动作,以让自己快速离开。
细菌并没有神经学或可以构成大脑的物质,可还是做到了趋利避害,在这种情况下,分子取代了大脑的作用 。
那些连神经元都没有的存在物,做的决定正确性比我们有时候要高多了。那是不是说,我们有时候还不如一个单细胞细菌?好扎心.......
细菌有思维么?
如果同时将营养物质和有害物质滴入细菌坏境,细菌会如何选择呢?
1888年生物学家威廉·普菲佛探索了这个问题,他发现细菌如何运动取决于两个化学梯度的强度:如果吸引分子比排斥分子强,细菌前进,反之则后退。
为了增加细菌行为的复杂性,生物学家们通过观察黏液菌来研究。
粘液菌喜欢事物但讨厌光。于是科学家创建了一个补丁式的环境,包括了黑暗高密度食物区、明亮高密度食物区,结果发现黏液菌倾向于选择黑暗高密度食物区;但如果在明亮高密度食物区和黑暗中密度食物区,它们又倾向于选择前者。
如果吃饱了的黏液菌选择又会跟饥饿的不一样,明亮高密度食物区和黑暗中密度食物区,它会倾向于选择黑暗中密度区。
所以,通过实验我们会发现,细菌如何做选择,取决于当时的内部状态:饥饿时,它愿意承受额外的风险来换取更多的事物。这些细菌虽然没有神经元,但还是做出了富有成效的抉择。
想想看,我们人类在做选择的时候,是不是也会像粘液菌一样呢?改变行为的能力取决于它们在既定环境中遇到的情况,以及为了生存而做出的权衡。
所以,人类大脑除了比其他生物拥有更多的神经元,组成更大的规模,但系统并没有太大的区别。既然系统有相似性,那是不是意味着我们对这个世界的理解才刚刚开始?
蜂巢里的蜜蜂,组织中的人类都可能表现出类似的思维行为。未来想要更了解系统,也许需要更多的跨界思考。
以上,是我今天读书所得,希望能对你有所帮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