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24岁生日是在家过的,因为第二天就要考科目三,不想影响考试情绪就没有跟爸妈说,没想到他们也不记得。结果是科目三挂了,直到我离开家的时候也没有听到他们说一声生日快乐。
望着窗外飞速向后奔去的风景,神奇的哭了,对我而言24岁是一个分页。24岁以前我可以游戏人生,但24岁以后,我不得不为以后的人生积攒资本。每年跨年,我都会满怀期待的写下新年的愿望清单,例如:到北京看初雪,去内蒙古骑马,看完50本书,学一种舞蹈,考一本证书,以及攒钱给爸妈买个按摩椅。
这些明明迫切想要去做的事儿,都无一例外地输给了再等等,明天见,我们总以为时间很多,但转眼冬去春来,年复一年。焦虑吗?当然!进入12月我拼命在微信读书打卡,恨不得一夜之间把剩下的20几本书读完,恨不得今天就买张机票,说走就走。恨不得托福词汇今天背完,明天就能够听说读写样样全能。
年轻时我们多的是时间制造回忆,我们为一个节日翘首期盼,为了看海边日出彻夜不眠,我们坐着绿皮火车穿梭在祖国的大江南北,但工作以后,我们的每天似乎都过的一样3点1线索然无味,和朋友约好的饭局,时常因为突如其来的工作而不得不放弃,答应回家陪陪父母,计划又被各种职业技能培训打破。
我们太久没有做有意思,有意义的事情了。不是不想做,而是力不从心,于是我们变得彷徨,迷茫,不安,焦灼。魑魅魍魉般游走在人世间,竟虚无的只剩一具躯壳,这是我们正在面临的20几岁的尴尬。
我们这一代人活的很焦虑,这并不是危言耸听,有人帮我们梳理了我们正在经历的并不漫长的岁月。90后是神奇的一代,在非主流的审美时代中长大,不断被贴上以个性,叛逆,丧,啃老族等标签。又经历了禽流感,非典,大地震,金融危机。
有人帮我们收集人间碎片,从第一批90后已经秃了,佛了,到我们已经离婚了,出家了,从我们爱过的周杰伦,艾弗森到我们散落在记忆里的奥特曼,名侦探柯南。有人帮我们打造仪式感,在新年钟声打一场集体狂欢,在热闹的气氛里看第一批90后和自己的青春挥手告别。在所有人眼里到了30岁,如果你没房没车。没对象,没事业就会被与loser划上等号。
我身边的很多人都活在舆论预设的这种焦虑感里。他们两点一线几乎没有在12点前睡过觉,但依旧填不了城市高额的房租水电,和信用卡花呗。他们把大把大把的时间贡献给各种各样的培训班,技能训练,他们努力向前跑,却依旧跑不过房价和通货膨胀。
三十而立不过是天方夜谭,都说岁月不饶人,那我们又何尝想绕过岁月。青春被拉的很长7080后们觉得我们应该成为中流砥柱了。殊不知一切才刚刚开始,曾经的追风少年成了风才知道自己早已不是当初那个被生活一锤就倒的人。
有句话说成年人是不会哭的,除非有人摸摸他的头。每一个在大都市拼搏的人都有一身刀枪不入的铠甲,他们有时候强大到连尊严和命都能不顾,有时候又会因为一个人一句话一份感同身受的理解,而自愿卸掉铠甲重,新成为那个爱与善良的人,不在大都市压力是不是就没有那么大呢?未必!小城市你30岁不结婚就被视为异类,你必须以一己之力抵抗整个家族的权威。
是这个社会病了吗,其实不是,第一批90后怎么样了?对话题就跟第一批80后怎么样了如出一辙,是整个社会强加给一代人的标签。你只能去迎合,去顺从,去诠释。当年那些颓废的80后,30没有立起来,如今40岁依旧有可能在各行各业混的风生水起。
一个人最好的年龄,并不是20几岁,可能你会着急,似乎同龄人已经奔向终点了。而自己还在原地踏步。我想告诉你的是,无论你年少还是年长,只要你每天都足够努力,就不必嫌弃自己,跟自己的年龄过意不去,人生是一场旷日持久的马拉松。
有人在前半程跑的比较快,有的人在后半程才持续发力,但没有关系,我们每个人都会抵达自己梦想的终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