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1月,是段魔幻的日子,我没有语言去形容。近来因为向家人坦白有外国男朋友,进而与家人展开一场持久拉锯战。所以,我大约在小花园里晒了3天太阳,总结了最近的几个大收获。
从“我要对你负责”到“你要对你自己负责”
——与父母的关系转变
我母亲在外面温文儒雅、彬彬有礼,却以“犀利虎妈”在我的朋友圈远近闻名,这中间多得了我的广泛传播。在得知我有个外国男朋友之后,她大致对我说了以下三点:①中国人都死光了吗?②反正我的底线就是中国人;③以上等于没说。我心想,我也太厉害了,把我妈的底线都逼成中国人就可以了。
我比较胆小,在我妈面前总是被她的逻辑震慑,说不出话;后来多番正面对抗无果,我学聪明了一点,用了一点脑子,铺局布阵,将我妈妈的闺蜜A,姥姥,我的发小均拉为统一战线(虽然他们不会太偏向我,但也不会过于偏向妈妈),局面由“上刀枪”的正面肉搏,扭转成了“多对多”的堡垒战。这后面有一直“中立”的老爸点播,虽然他是肉眼看得见的难以接受,但是却依然以一个父亲的角色尊重和爱护我,每每想到这里都真的很感激他,很爱他。
我妈比较顽强,也号召了她的各方亲朋好友来远程援助。昨晚她的闺蜜B给我打了个电话,我从初中之后就没有见过这个阿姨B了,接到这个陌生来电的时候我是非常震惊的。B虽然是妈妈的信使,但至少是派来与我做沟通的,我把这当做是一种进步。于是我非常坚决和果断地将我的话(大部分都是在我妈面前说不出来的话),清楚地告诉了她。这里面有90%是事实,8%是我为了安抚B以及妈妈而多加上去的,2%是事后我觉得不该说的。挂了电话之后,我觉得自己这次是尽力了,但是莫名心情很沉重。
从一开始到现在的整个交涉过程中,我都知道这必须是我亲自去做的一件事,没有其他人能帮得了我。男朋友虽然一直在南美洲欢乐地玩耍(毕竟作为老师有寒假),但依然给到了我很多心理上的支持,在这一点上,真的觉得有他真好。
“你正在学习处理,从一个孩子对待父母的关系,转变到成人与成人之间的关系”。
是上面这句从男朋友口中冒出来的话,总结了我这段时间的主旋律。我开始意识到自己在争取的是一种责任,从前这样的责任一直放在父母身上,现在却在主动将它扛起来,这里的责任由“我要对你负责”,变成了“你要对你自己负责”。这便可以解释,我为何在交涉过后并没有如释重负的感觉,而是依然感到很严肃。因为这才是一切真正开始的时刻。我25岁了,才意识到这一点,真是惭愧呢。
“这样的你,也是一种自私呀”
——在家庭中,什么是尊重
2周前,我因为这件事情,去见了心理咨询师老朋友L,上一次找他做心理咨询已经是1年前了。我说:这一年我其实过得很开心的,我一直把你当成一个非常可靠的朋友,我很相信你。他曾经帮助我解开了很多思想上扭死了的麻花,梳理了一直以来我行为上惯性的由来,他能帮到我这么多,也和我对他完全的相信有很大关系。
他多数时间都在倾听,专业而冷静,偶尔一语惊人:“不好意思,我想打断你一下,我觉得有点奇怪,你明明知道你母亲容易激动,是什么让你一直选择和她正面对抗的呢?”
“我想主动解决家庭问题……希望他们理解、接受我……我是独生子女……,”噼里啪啦我讲了一堆理由。讲着讲着,我突然发现,诶对啊,我为什么要一直选择正面沟通呢?我没有必要啊。此时我突然意识到在前文中写过的,在关系的转变当中,我再一次中了逻辑的圈套。若是成人与成人之间的关系,我为何要因为自己的事情而向他者辩解或证明什么呢?这背后依然是那个“小孩”在作怪啊。
“你要求他们理解和接受你,也是一种自私呀”
在向L陈述完我的领悟之后,他又这样对我说。我的心又被炸开一朵小花。
在父母面前,我虽然常常能共情那样一种“我为你好”的强烈的情感,并且尝试理解它,但也常常败退下来。我们并不了解彼此的经历,何况父母比我们多活了半辈子,那么我们谈何理解呀。也因为这同样的原因,父母若是要理解我们,又何尝不是一个不可能完成的任务?“希望你理解我,接受我”这样的请求,后面站着的,是一个巨大的自我。
这一段时间,父亲在我面前最常提起的一个词是“尊重”:“我虽然不支持你,但是我尊重你是一个独立的个体”。道理说明白,不支持,不阻止,我虽然能感受到父亲惊讶又担心的心情,但同时也因为他对我一直持有的态度而觉得宽慰和感激。
若是摆正心态,就可以明白,对父母的尊重,也同样是尊重你的不理解和不赞同,倾听你的意见和建议,这并不影响我们之间的关系,也不会左右我们是一个家的事实。
在这里,我也想给自己立个小flag,要做到尊重身边的人,把心长在对方身上,听得进她的话,接得上她的理,对她说出我最真诚的观点,相信她的决定。
你的羽翼被爱网住了怎么办?
——“破网而出”的四个步骤
虽然说观念上明白了“关系的转变”,心态上摆正了“我尊重你的不理解和不支持”,但是落到方法论上,还是需要实践里探索和学习。
在这里给大家推荐一篇文章,来自公众号:奴隶社会《你的羽翼被爱网住了怎么办?》,里面介绍了四个步骤,我引用文中的方法,结合自己情况,来探索如何破网而出:
第一步:理解并接受父母的心理需求
在任何一个问题中,察觉和接纳往往是有效解决问题的开端。父母的各种表现及其对应的心理需求最常见可分为以下三种:
① 家长作风,过于相信自己的判断——证明自己有用、被需要、甚至被崇拜;
② 不耐烦,乐于干预孩子的生活——保护孩子、让他们少摔跤、少走弯路;
③ 死要面子——害怕自己做砸了功课,成了别人眼里、自己心里的失败父母。
文章里举了若干例子,看完之后只是觉得,自己心里的那个孩子,长大了很多很多,自己的心也大了很多,而自己背后的那个自我变小了很多很多。
第二步:深度倾听,并让父母知道他们真的被理解了
深度倾听有三个层次,事实、情绪和意图。看了文章后,回想自己不愉快沟通中的真实情况,我来对应一下自己能看见的部分:
① 事实:我告诉妈妈自己有男朋友,我们在一起一年了,他是个美国人;
② 情绪:妈妈很爆炸,难以理解为什么我会找一个外国人,并且对于我一年以来都没有告诉她感觉很失望,很伤心。妈妈的反应和过激的语言让我觉得紧张、慌乱、不知所措且孤独,我认为自己在家中不被尊重,我希望获得个人成长的机会再次被剥夺。
③ 意图:我不希望再向父母说谎话,希望能够有机会和他们分享我的生活;妈妈希望我嫁个好女婿,过上幸福的生活。
如果妈妈能够控制自己,不把情绪的火球扔回来,而是深度倾听我的意图,并且把自己的愿望表达出来,这时候沟通就变得有效了。同样的,如果我内心的小孩长大了,能够明白妈妈的心理需求,那么我的情绪便会消解,容易接受她的建议,愿意做出改变,这就为下一步做好了准备。
第三步:放下相互的期望,划清界限,和父母协商制定同时满足双方需求的方案
期望是破坏亲密关系的一大凶器,来看看它的三宗罪(这适用于所有的亲密关系):
① 失望与期望是双生花。低于期望值,失望如约而至;达到期望值,觉得理所当然;超越期望值,短暂的满足后会设立更高的期望。如此反复,失望的几率越来越高。
② 对他人的期望意味着,行动的责任在对方身上,而自己有权保持现状。这种一厢情愿的意愿往往会招来逆反、自我申辩和推卸责任。再者,如果目标的达成完全取决于别人的行动,那自己就会容易产生无力感和埋怨,对处境无可奈何。
③期望是单向的、静止的、无法激发主观能动性。由于期望是单方面设定的,被期望方没有参与到这个期望产生的过程中去,于是自然也不会激发他们的主观能动性,并撞击出思想的火花。
这个例子,放到妈妈的角度,她对找个“好女婿”的期望一路以来只增不减,一直在督促我找个男朋友,甚至给我安排了几场相亲,而我的反应总是让她不满意。而从我的角度来说,在我告诉父母我有男朋友之前,我并没有把他们纳入到这个做决定的范畴之内,甚至一直选择隐瞒他们。我们双方的单方面期望,都只是将最后的失望埋得更深更远。
而解决方法,就是用协商代替失望。协商体现了双方理解对方需求的意愿,并主动想办法来满足各自的需要。人的天性是遵守诺言的,相比别人对自己的期望,自己同意并参与制定的方法更有可能执行,并达到目标。通过协商划出双方之间的责任的界限,然后只对自己的行为负责。
回到我身上,如果在正式告诉父母之前,我开始做了铺垫,说有一个男生条件不错,对我很好,然后再慢慢让他们知道的多一些,甚至最后再告诉他们是外国人也可以,从他们的角度上,让他们认为自己被纳入这个“协商”的范畴当中,让他们产生“我觉得这个小伙子还是可以试试”的想法,或许他们至少会更容易接受,而不是一开始就产生情绪。
而现在,如果能心平气和地讨论双方能够接纳的边界,或许是一个很好的办法。我们双方都慢慢来,再观察一下,我的父母也拥有机会去看见这个男生是个怎么样的人,而我也乐意听见更多他们的声音。
第四步:无法达成共识的时候,留住爱,交给时间
我知道很多父母都不可能放下权威、焦虑或固执和孩子一起完成第三步。我们无法也没有权利去改变他人,所以,如果协商无法完全达到求同,那剩下的就只能存异了。
母亲现在几乎不和我说话。我明白现在更多的,是留白,交给时间。耐心一点,再耐心一点,然后再耐心一点。
如原文所说:爱不是取悦,挚爱亲情不可辜负,个人成长更不能错过。现在的每一步,都是个人成长啊。
感谢:爸爸妈妈,男朋友Brian,死党高巨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