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语故事:余音绕梁
作者:杜鹃映山红
在战国时期,有一位名叫俞伯牙的音乐家,他琴艺高超,无论是高山流水,还是清风明月,都能通过他的琴声生动地展现出来。然而,尽管他的琴技无人能及,却一直苦于找不到真正能听懂他琴声的人。有一年,伯牙奉命出使楚国,途经汉阳江口。时值中秋之夜,月朗星稀,江风习习,伯牙被这如诗如画的美景所吸引,不禁抚琴而奏。琴声悠扬,如山间清泉潺潺流淌,似林间鸟儿婉转啼鸣,又似江上波涛汹涌澎湃。
正当伯牙沉浸在这美妙的琴声中时,一位樵夫打扮的年轻人从江边走来,他名叫钟子期。钟子期虽是砍柴为生的樵夫,却自幼酷爱音乐,对琴艺有着非凡的鉴赏力。他听到伯牙的琴声,不禁驻足聆听。伯牙弹奏一曲《高山》,琴声高亢激昂,如巍峨的高山直插云霄,钟子期赞叹道:“善哉!峨峨兮若泰山。”伯牙又弹奏一曲《流水》,琴声舒缓流畅,似潺潺的溪流在山谷间蜿蜒前行,钟子期又道:“善哉!洋洋兮若江河。”伯牙听后大为惊讶,他从未想过,一个普通的樵夫竟能如此精准地领会自己的琴意。 伯牙激动不已,他终于找到了那个能听懂自己琴声的人。两人相见恨晚,结为知音。他们在一起畅谈音乐,交流心得,仿佛有说不完的话题。然而,美好的时光总是短暂的,伯牙即将继续他的使命,不得不与钟子期分别。分别时,伯牙与钟子期约定,来年中秋再此相聚。
第二年中秋,伯牙如约来到汉阳江口,却不见钟子期的身影。他焦急地等待着,直到天色渐晚,才从一位老人口中得知,钟子期因病去世了。伯牙悲痛欲绝,他来到钟子期的墓前,抚琴而奏,一曲《高山流水》凄婉悲凉,如泣如诉。琴声在山谷间回荡,久久不散,仿佛钟子期的灵魂仍在聆听。伯牙弹罢,仰天长叹:“子期不在,我这琴声还有谁能懂?”说罢,他毅然挑断琴弦,将琴摔碎在钟子期的墓前,从此再也不弹琴了。
“余音绕梁”这个成语,便如同伯牙的琴声,穿越千年,依然在历史的长河中回荡。它不仅形容音乐的美妙动听,更象征着一种知音难觅的深情与执着。伯牙与钟子期的故事,让我们明白,真正的知音,是能够跨越身份地位、跨越生死离别,用心灵去感受彼此的灵魂。而那余音绕梁的琴声,便是他们之间永恒的情感纽带,见证了一段千古流传的知音佳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