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记得,很多年前,我走入过一个博物馆。
多年后回思和这个博物馆的相遇,来龙去脉里透着一种说不清的缘分。本来是跟着大部队写生,老师突然让我们四处逛逛,不要走远。我和另一个同学漫无目的地寻找,看到这个博物馆建筑独特,便找到大门,走了进去。
博物馆外没有什么人,只能看见几个人在画建筑;博物馆内人更是少了,只有几个背包客拿着相机在小心拍照。我和同学决定先进博物馆内看看,再加入画建筑的“大军”。
当时这个博物馆还门可罗雀,虽是挂着博物馆的招牌,可里面的内容并不“博物”——馆内的展品少得可怜,不足以吸引大片游客,而秉承“熟悉的地方没有风景”的宗旨的本地人更是不会光顾了。最外层是破旧的铁门,锈迹斑斑;再走进一些,又有一扇与铁门格格不入的木门,周围长满青苔,门槛上依稀也有淡淡的绿色;灯光倒是有几分刺眼,可灯泡已经是很老式的了。处处都散发着年久失修、凄清荒凉的味道。
博物馆内有一些不引人关注的手书,当时看起来并不特别。有家书,有朋友间的书信,有不知道从何搜集来的“创作手稿”。也许就算是当地人的“闲言碎语”吧,云中谁寄锦书来,尽管这些手书在当时是为了“充数”,可最真实,充满着生活的闲适和怡然自得。
我粗粗浏览,看到一张纸,古朴的淡黄色,清秀的蝇头小楷——林黛玉的感觉。我现在还记得,纸上写着:“你们眼里的繁华,只是虚幻罢,空中楼阁,镜花水月。”没有缘由的,很喜欢这样的态度。清冷地看这个世界,背对繁华,像陶渊明,像张爱玲。
还没来得及细细看完展品,便因老师的催促而离开,而谁又知道,这个地方之后会变得热门呢,这个博物馆之后会变得“门庭若市”呢。而我,却再也没去过。据说有人在这个疏离于城市的地方寻觅到了宝物,从而这个地方被吹捧,被繁华包装,民宿开满了整条街,酒楼遍地可见,旅游业方兴未艾,到处都是旅人和背包客,可是当初的背对繁华的感觉早已不复存在。
我相信那个手稿的主人见过世间最是繁华的盛景。车水马龙,灯火通明,金碧辉煌——现代人的灯光再明亮,也不及从前的万分之一。繁华,从来不是霓虹灯闪烁,汽笛声轰鸣,而是心灵的丰沛,背对繁华直面孤寂的心境。
一颗瓦砾,足够见证一座城的繁华。
一张老相片,可以印下过去的人眉眼弯弯,顾盼流连。
一张手稿,可以用笔记录下过去人的思想,有的话语真是隽永绵长。
或许,背对繁华,才是真正的繁华吧。
(作者:刘抒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