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9.子曰:“吾与回言终日,不违,如愚。退而省其私,亦足以发,回也不愚。”
孔子主张“有教无类”,又主张“因材施教”,所以我们在《论语》中看到的多数是“一对一”式教学,也有个别时候采取“小班制”,如“侍坐”、“言志”等章。这种辅导方式便于孔子更细致地观察弟子对学问的态度和掌握程度。颜回貌似“如愚”,退省其私,才反映出他真实的能力,孔子才会称赞他“不愚”。
2.10.子曰:“视其所以,观其所由,察其所安,人焉廋哉?人焉廋哉?”
视、观、察,孔子由外而内地了解一个人的行为、思路和品格,别人哪能骗得了他,所以孔子有识人之明,这也是他“因材施教”的前提。我们与人交往时,采用这样的方式,就能更清晰地了解他人。教育孩子的时候,观察他们的行为,了解他们的思路,才能明白他们的出发点。
2.11.子曰:“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
通过对已经学到的知识不断温习,得到新的启示,或者与新的知识建立联系,这与古典所说的知识晶体和埃里克森的“刻意练习”是相通的。通过这种方法,才能透彻地掌握学到的内容,才可以教别人。这好像又变成了“费曼学习技巧”。孔子没有学过现代认知心理学,但他所采用的方式似乎都是认知科学最尖端的认识,现代认知科学是在技术上证明这些观点以及如何使它们更有效。
由此可见,《论语》不但是为政、为人的指导书,也是一本教育学的经典著作,值得进行更深入的钻研。
2.12. 子曰:“君子不器。”
“器”,形而下者谓之器。如果套用现代企业管理的说法,“器”就是专门型人才,能够承担某一方面的工作。而“君子”,则要广泛涉猎,用今天的话说,就是不能为专业知识所限,要接受通识教育,在更高的层次上建立新的知识链接,这样才更有可能进行创新。
素质教育也不是多开几门课就能解决的,而更应该考虑不同知识体系之间的联结和贯通。
2.13.子贡问君子。子曰:“先行其言而后从之。”
孔子认为,君子注重实践,不尚空谈。一条道理,如果认真地实践了,说出来才更有力量。自己都做不到的东西,如何能让别人信服。现代心理学认为,大脑无法分辨思考与现实,当你立了个flag之后,大脑有可能认为已经实现而产生满足感,这事估计基本就白费了。古典建议,先悄悄地做了一段时间,等已经成为习惯了再跟别人说不迟。
2.14.子曰:“君子周而不比,小人比而不周。”
“小人”最初是指平民,与贵族的“君子”相对,在《论语》里是指文化修养和道德水平一般的大众,而君子是品格高尚的人。“周”是在各个方向上均衡,人际关系和谐,“比”是两个人一前一后,小人常常是追随者。
2.15.子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这 一句阐述“学”和“思”的关系,又是一句教育学的“金句”。学习了而没有思考,就没有内化的过程,即使能一字不差地复述,也只是别人的东西,当遇上相反的观点,可能同样会一字不差地接受,而无法分辨两者的异同。而没有知识底蕴的思考,是“空想”、“瞎想”,难免会跑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