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新华社发表时评《整治违规吃喝,不是一阵风不能一刀切》,为全党上下深入贯彻中央八项规定精神学习教育指明方向。乡镇作为党和政府联系群众的“最后一公里”,是政策落地生根的 “神经末梢”。在整治违规吃喝这场攻坚战中,乡镇公务员必须坚守思想 “防线”、行动 “准线”、纪律 “红线”,方能守护基层清风正气,夯实乡村振兴根基。
坚守思想“防线”,破除认知迷雾。在基层治理的土壤中,错误思想如同杂草,稍有松懈便肆意生长。部分乡镇干部秉持“小事小节论”,认为乡镇山高水远,偶尔的违规吃喝不过是人情往来的 “润滑剂”。某地乡镇干部因一顿接风宴上的推杯换盏,逐渐被商人“围猎”,最终身陷囹圄,正是“小节不拘”酿成大祸的铁证;有人在招商引资时将违规吃喝当作“破冰利器”,殊不知这种“酒桌文化”破坏的是公平竞争的市场环境;更有“基层特殊论”者,以工作艰苦、应酬繁多为由,妄图为违规行为开脱。但纪律规矩没有“特区”,作风建设没有“盲区”,乡镇干部唯有从思想根源上摒弃错误观念,方能抵御“糖衣炮弹”的侵袭。
坚守行动“准线”,筑牢长效堤坝。整治违规吃喝绝非一阵风行动,而是久久为功的持久战。在乡镇基层,不良作风的“反弹回潮”时有发生。一些干部如同“惊弓之鸟”,风头来时偃旗息鼓,风声过后故态复萌。我们必须以“咬定青山不放松”的韧劲、“不破楼兰终不还”的决心,常抓不懈。乡镇干部既要以身作则,从日常工作餐的标准把控,到商务接待的流程规范,都做到严丝合缝;也要主动配合监督检查,畅通群众举报渠道,对违规行为“零容忍”,通过建立动态巡查、定期回访等机制,让违规吃喝无处遁形,真正让清正风气在基层落地生根。
坚守纪律“红线”,把握执纪尺度。整治违规吃喝的关键在于精准识别“违规”与“正常”的界限,而非“一刀切” 地否定所有餐饮活动。在实际工作中,有的地方出现“矫枉过正”的现象:将正常的工作交流餐贴上“违规”标签,把同事间的节日聚餐视为“违纪”,甚至衍生出“聚餐不得超过三人”等极端规定,不仅寒了干部的心,也影响了正常工作开展。乡镇干部需以党纪党规为标尺,依据《中国共产党纪律处分条例》关于公务接待的明确规定,结合监察法、公职人员政务处分法等法律法规,精准判定行为性质。在监督执纪过程中,既要有“眼里容不得沙子”的原则性,又要有 “一把钥匙开一把锁”的灵活性,避免因过度执纪损害乡镇餐饮行业发展,实现政治效果、纪法效果和社会效果的和谐统一。
基层治理千头万绪,作风建设至关重要。乡镇干部唯有始终坚守思想“防线”、行动 “准线”、纪律 “红线”,才能以清正廉洁的形象赢得群众信赖,以风清气正的环境汇聚发展动能,为乡村振兴注入源源不断的强劲动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