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家在修改作文时的技巧和方法,常常体现了他们对文章质量和效果的追求。下面将以几个例子为依据,介绍作家是如何修稿的。
1. 追求简洁:欧阳修《醉翁亭记》的改动
欧阳修是宋代著名作家,他注重文章的简洁明了。在写《醉翁亭记》时,他最初写了一句话:“滁州四面环山,东有乌龙山,西有大丰山,南有花山,北有白未山。”然而,认真审阅后发现这些山的名字与文章主题并无关联,显得累赘。于是,他决定大刀阔斧地修改,只用五个字“环滁皆山也”,通过点题的方式使文章更加简洁有力,提升了简洁性的效果。
2. 打磨每一个字:郭沫若《屈原》的修订
有些作家特别注重对每个字的选择和运用。郭沫若在创作《屈原》时,原句为“你是没骨气的文人”。然而,在经过话剧改编后,观看表演时他认为这句话缺乏力量感。在演员建议的影响下,他将“你是没骨气的文人”改为“你这没有骨气的文人”,只改变了一个字,但力量感完全不同。这个例子彰显了作家在修订作文时对每一个字的深入研究和选择。
3. 强调表现力:汪曾祺《沙家浜》的修改
有些作家注重文章的表现力,通过巧妙的表达手法增强作品的感染力和艺术性。汪曾祺写作《沙家浜》中,有句“七个儿五个,短命夭折”。然而,在审阅之后,他觉得“短命夭折”并不足以表达出该家庭生活的悲惨,也无法准确描述孩子们的去世原因。于是,他将“短命夭折”改为“冻饿夭折”,通过“冻死饿死”这一描写方式,更生动地展现了当时社会的黑暗和人民的疾苦,增强了文章的表现力。
作家的修稿之道体现了他们对简洁、精确和表现力的追求。他们通过删减冗余、精选用词和改进表达方式,以确保每个字都负有责任,恰当地传达思想和表达感情。这样的修稿方式使得作品更加精炼、生动并具备艺术性,更好地满足读者的需求和审美。在写作时,我们也应该借鉴作家的修稿经验,字斟句酌,追求简洁明了、精确准确和丰富表现力的文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