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年有半年的时间长驻拉萨,自己喝茶,更喜欢友人上门讨茶,安静的坐在溏心的院子里,以雪域高原的蓝天和阳光为伴,煮水品茗无比惬意,尤其是布上茶席,按照俗轩茶道礼仪礼规专注的奉茶给在座好友,无比美妙,多数时候只记得规定动作和茶之美,满足口腹之欲和当下的美好,怕是在拉萨饮茶的最高境界了。
陈老师说:“迷失在茶本身里,会忘记俗轩茶道真正能给予的。”思考了很久,恍惚知道俗轩茶道是什么,可开口描述,却是无从说起。心之向往进入俗轩茶道学习,学习中华文化,以茶雅志,借茶问道,回想当时修习茶道的发心贴, 诵读的时候泪流满面,那种由心而发的力量到如今记忆深刻。冬日返京,进入茶室,才收回魂魄,也能开始思考所学“茶道”究竟是什么。
入千澄茶室三年,从最初的一无所知,一点点的打开感知,到现如今,总算是能够大致记得几款茶的品饮特点,说起茶来仍然觉的自己一无所知。看中岩茶的特点鲜明,也迷恋岩茶的千万种变化,尤其是在拉萨的88度水温实在是泡不出岩茶的妙,于是跟随迎春老师,一猛子扎进岩茶世界,集中突破一下在茶知识上的匮乏,也强化一下自己的品饮水准。
都说岩茶有三大特征,以这三大特征可以来分辨不同的茶,品种特征、工艺特征和山场特征。武夷山茶树品类,自有记载的唐朝开始,就不断的在选育名丛,历经朝代几番更迭,现在武夷山的名丛何止千百种,据说林馥泉1943年调查,仅慧苑岩厂就有名丛花名830余种,只要工艺水准达到中等以上,这些品类都能够展示出自己鲜明的特点。
“一采二倒青,三摇四围水,五炒六揉金,七烘八捡梗,九复十筛分。”是流传在武夷山茶工之间的四句简单民谣,每一句都包含着复杂的工艺流程。自明末清初武夷岩茶逐渐形成以来,精妙繁复的工艺造就了岩茶丰富的内质,花香、果香、木质香、焦糖香、奶香等等,无不跟这些工艺有关。
山场特征也就是通常我们所说的岩韵,也是很奇妙和特别的一种味道。岩韵一词的出处无处考证,岩骨花香中的岩骨,就是岩韵的一种表达,也俗称岩石味,难以用文字来描述茶汤在口中呈现出的岩韵,那是一种立体的,能够被捕捉到,会感觉有物质残留在口腔内,也会有人形容为“水中有骨感”,喝完茶汤后喉部也有明显的感受。岩韵随着品种不同,随着产地不同,所展现出的滋味又有多般变化,这也是为什么大家一窝蜂追求正岩茶的缘故之一。
今日三款茶,半岩金牡丹、半岩瓜子金、碧石岩百瑞香,品品树种之不同,品品岩韵之差异。
半岩金牡丹
花蜜香和焙火香犹如和煦的春风,温和的暖暖的一团包裹在干茶之上,醒茶后的香味也是温而不烈,依旧用温暖慢慢渗透到身体的每个部位。第一道茶汤的兰花香和果香细腻幽长,带着花果香的茶汤是轻盈的,岩韵也是细细的,轻柔的刺激着口腔。随着冲泡次数的增加,奶香、蜜香、药香一层层展现,也都是细细的飘渺着的,茶汤也呈现出清亮的米汤的口感,清润甘甜。冲泡到第六道,观音韵居然飘渺着出现在茶汤中,开始以为自己品错了,询问了老师才知道,原来金牡丹是由铁观音和黄旦两个品种杂交而来,有观音韵是正常的。如果问我对这款茶有什么感受,那就是温和,所有的味道是温和的,茶汤的茶气也是温和的浸润着身体,香气也是温温的盘旋,岩韵也是温温的留在口中,待到我写下文字的时候,那种温的感觉还在,但味道的记忆,仿佛已经消散。
半岩瓜子金
瓜子金的名字跟炒瓜子有着联系,茶中那种炒坚果的味道很是奇妙,然而我今日始终没有品出炒瓜子的味道,同席的其他茶客们却有着深刻的体验,我们在分享的时候,感觉像是在说一款茶的不同面。干赏时明显觉得香味物质增多,气味也变的浓郁和饱满起来。才第二道茶汤,甜甜的奶香就已经呈现在茶汤中,喝茶时,汤未到嘴边,四溢的香气已经钻进鼻孔,感觉仿佛喝下香汤一杯。岩韵也比之前的金牡丹来的多,喉部的清凉感舒适自然,不知道这款茶是不是老树茶,喝到五六道岩韵变浅以后,老树的枞味释放出来,茶汤依旧是甜润的香汤。
碧石岩白瑞香
第一道汤入口,正岩的霸气就扑面而来,浓浓的岩韵刺激着舌头、上颌,刺激着喉部,明显的犹如岩石的颗粒感挺立在口腔中,也是茶汤入口后第一个被捕捉到的感受。随着冲泡的增多,茶汤始终保持着饱满的稠滑度,各种滋味也浸透其中。白瑞香不愧为香气之王,各种各样的香气自汤中而出,口腔内余香四溢,整个人都变成了香的,每一种香都是清晰的,兰花香、桂花香、水果香、奶香、蜜香,还有不好形容的奇香,香气随着冲泡次数不断变化,香气随着茶汤在口中变化流转,直到第十道茶,那悠长的香还萦绕在茶汤中。
想不迷恋岩茶很难,人生三境界,物质、精神和灵魂,岩茶过三巡,百种香味萦绕在脑,茶气打通奇经八脉,往事历历在目泛上心头,恍若与天地相同,有人说尝过人间百味,才不至被茶气霸道所伤,所谓茶气霸道,或许犹如烟瘾酒瘾,就是那种茶已喝罢,心境犹在,欲罢不能的贪恋和浮想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