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生在世,难免遭遇身心困顿之时。当身体沉重、旧疾复发,当世界灰暗、郁郁难欢,我们往往容易觉得世间待己不公,仿佛全世界都亏欠了自己。这样的心境,想必许多人都不陌生。
昨日丈夫未能如我的意,若是往日,必定抱怨不休。但自诩进德修业之人,岂能失了格局?于是强忍不语,表面风平浪静。然而内心的争辩与不服却仍在无声沸腾。这时方才明白:真正的修养,不是强行压下情绪,而是从心底化解执念。
细思之,为何总会因他人不如我意而烦恼?每一次对外的不满,背后藏着的,何尝不是对自己的无力感和不甘心?我们希望他人改变,是因为害怕自己无法改变;我们指责别人不够好,是因为不能接受自己现在的样子。这份不甘,源于内心那个渴望完美、渴望控制的自己,在现实中却处处感到无能为力。
若阳明先生在此,他会如何把脉诊心?他大抵会说:尔乃气不顺也。心若被外在牵动,就如同浮萍无根,随风摇摆,何谈中正平和?
我们期待的,是别人按自己的意愿行事;我们失落的,是现实未符合自己的想象。这哪里是在做功夫?分明是在不断把自己的心寄托于外,求认可、求满足、求如己意。
真正要做的是:放下改变他人的执念,让别人成为别人,也让自己回归自己。停止对外界的索求与指责,回过头来,看清自己的心——它在求什么?为何动荡?如何安住?“行有不得,反求诸己。”这句话不是自我责备,而是自觉其心。不在外纠缠,才能向内成长。眼看向内,接纳当下不完美的自己,爱上自己,修行的路才真正开始。
世间本无亏欠,心平则万物平。当我们停止向外索求,转而向内观照,便会发现:真正的安宁,从来不在别处,就在我们心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