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在是2022.1.20,晚上9.04,补记录昨天看的电影。
假期开始继续刷电影,这部《穿条纹睡衣的男孩》名字太奇怪了,特别好奇这是什么主题的,竟然得分9+,点进去看简介,是与集中营有关,于是就有了兴趣。
刚开始的时候,没搞清楚故事主人公是谁,所以只看到一个男孩布鲁诺,正模拟飞行穿梭在街道上,街道一切祥和,丝毫没有战争的感觉,我就以为,大概马上这个男孩家要发生变故了。没想到,男孩的家庭竟是德国纳粹军官,而且职务还非常高,还能开晚宴,有专门的佣人,还有豪华的住宅。很快,父亲的职务变化,他们搬家了,远离城市柏林,来到了偏僻的田野之间,从布鲁诺的窗口,看到了远处农场上穿着睡衣的人正在劳作,小朋友的好奇心被激起,他好奇地询问妈妈,就此开始了整个故事。
故事围绕了2个同龄的八岁孩子,主人公布鲁诺由于好奇,偷偷来到了农场,遇到了同样八岁的什穆尔,但是什穆尔和布鲁诺不一样,他没有好看精致的衣服,没有浓密的黑发,也没有整洁的面庞,他瘦小的蜷缩在农场工地的一角,身上的“睡衣”又大又脏,脸上脏兮兮的。但是布鲁诺却以为农场里的什穆尔正和他的伙伴们正在玩游戏,每天生活一定很丰富,他很羡慕(这种天真的羡慕,非常讽刺,但是从孩子的视角,却又很真实)。随后,布鲁诺和什穆尔成为了朋友,隔着铁栅栏聊天,他以为他们可以成为好朋友。
但很快,好朋友的关系就没经受住考验,别墅里的佣人人手不够,把什穆尔调去擦高脚玻璃杯,这次他们在别墅相遇了,布鲁诺将好吃的蛋糕分享给什穆尔,却被中尉发现了。中尉恶狠狠地质问什穆尔,天真的什穆尔一下子就把布鲁诺说出来,但是布鲁诺却矢口否认,并吃蛋糕的责任推卸给什穆尔。本就不被当人看的什穆尔再遭遇到了“偷吃东西”、“不懂规矩”的罪名,真是雪上加霜。布鲁诺心里也因为说谎而倍加难受,但是他并不会知道,什穆尔会遭遇什么样的罪过,只以为自己只是做错了一件小事。
持续几天,布鲁诺都去等什穆尔,但是没等到他的出现,终于有一天,什穆尔又出现了,坐在角落里晒太阳,他低着头非常没有朝气,当他抬头时,却发现他的眼睛肿得都看不清眼球了(作为观众可以脑补在他没出现的几天,他一定躺在床上,自我修复受到的暴击,但是猜不出他的脑袋里会想些什么),而作为朋友的布鲁诺,更关注他们的友谊是否能修补,却不曾关注什穆尔身上的伤。
很快,他们又重修旧好,把手言欢了,他们的关系越来越好,而什穆尔也展现出了他的聪慧和天真,有一天,他和布鲁诺说起了自己的父亲失踪了,作为好朋友的布鲁诺当然义不容辞地来帮助他(顺便天真的以为可以到农场参观游玩)。什穆尔穿了两件睡衣带来给布鲁诺,布鲁诺带着铲子,换下了华丽的衣服,和什穆尔一起走进了农场,真实的农场真不如父亲制作的镜头里那么美好,这里没有咖啡厅、没有游乐场、更没有三五好朋友,只有拥挤的穿着睡衣的人,密密麻麻地挤在一起。不巧的是,他所进的房间正好被选中去“焚烧消灭”,也是布鲁诺和什穆尔这对好朋友,天真的和大人们一起去躲雨洗澡,最后握手走进了毒气室。而在身后拼命追赶的父亲和母亲,却痛不欲生。故事走到了结尾,没有意料中的圆满结局,只有一个灰暗的悲剧结尾,这个悲剧说的是布鲁诺,还是那些犹太人,真有些交杂。
在看完电影后,心里的情绪很复杂,因为这个故事实在太精彩了,从不用正面的语言去描述凄惨的集中营生活,反而有一种天真的、美好的、孩童纯粹的视野去描绘这段悲惨的故事。
如故事中那位削土豆的实习医生,颤颤巍巍的步伐,非常缓慢的动作,以及总是会露出来的睡衣,不需要语言,就能感受到他在看不见的地方受到的伤害和非人的对待。尤其是饭桌上的一段,由于中尉被布鲁诺父亲怀疑“家史不正”时,他转换注意力,打破水杯继而将实习医生拉出去暴打致死的一段,这种在人与人之间的极度不平等,让在场的所有人看着就很难受,而布鲁诺的父亲却神情自若地继续喝酒吃饭。
如布鲁诺,把集中营当农场,把犯人编号当游戏道具,把囚衣当睡衣,把理想世界当真实世界,身边的“凶神恶煞”从不会对自己动手,所以就以为他们只是“脸上凶”而已,却不知道在什穆尔面前,这是多可怕的表现,大概比噩梦还可怕。
如什穆尔,虽然身处集中营,却不了解里面的可怕,天真的以为父亲只是不见了,天真的在遭遇背叛后依旧和布鲁诺握手言和,天真的邀请布鲁诺进农场帮他找爸爸,大概他的天真是父母亲人始终如一的庇护和保护,但是失去亲人保护的什穆尔,最终还是逃不过纳粹的魔爪。
电影结束,回味无穷,中间有几个小的点,觉得很有意思:
1、人的思想是很容易被灌输的。
故事中的姐姐就是如此,12岁正处在青春期,思想正在形成,由于家庭的影响和教书先生的教导,她很快就形成了自己的所谓的价值观,但是很显然这个时候的价值观不是她自己的,而是她希望被家庭认可、被父亲认可、被周围环境认可的一种方式。
2、充满好奇的孩子值得被守护。
孩子都富有好奇心和求知欲,好的引导能够引向积极的方向,而在故事中,布鲁诺的每一个提问都没得到正面的回答,反而是用行为去阻挡布鲁诺求真的心,所以他更加想自己去“探索”问题的真相,找到答案。所以生活中,如果也有这么一个充满童心、充满好奇的孩子,不应该去阻挡他们求知的欲望,而应该引导,正确的引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