越界阅读的目的是什么?
一是为了广博的吸收,让营养达到均衡。
广博包括针对不同的食材,如满足生存需求的主食阅读、满足思想需求的美食阅读、满足工具需求的蔬果阅读,满足休闲需求的甜食阅读;运用不同的阅读方法,如陶渊明的“不求甚解”、诸葛亮的“观其大略”、朱熹的“熟读精思”、苏东坡的“八面受敌”;利用皮椅边桌立灯营造读书环境,去实体及网络书店选书,区别运用“零碎”和“整款”阅读时间,三年一次清理藏书;旁征博览小说、诗、哲学、历史、图像与漫画、影像、网络内容,主要不包括教科书的阅读。
二是为了达到某一领域的专精。
针对某一领域的书籍可采取主题阅读的方法。先选取某一自己感兴趣的主题开始;找出谈论这一主题的人物中最感兴趣的一人;再从这一人物所有作品中找出最感兴趣的那一本;然后连滚带爬地读完全书第一遍;再找到这本书中主要讲的内容,及影响其观点的人物和受其影响的人物;根据这一线索,设法从时代到代表性人物,从观点到历史性变化,理出该主题脉络。我们可以把主题阅读当作基础阅读,其目的是为了达到阅读的广博;也可以如艾德勒所言,把主题阅读当作终极阅读,其目的是为了达到阅读的精深。
由此,跨界阅读的真正目的,就是让我们的阅读变得广博而又精深,这就像埃及的金字塔。那么是先有广博还是先有精深呢?这就像是先有蛋还是先有鸡一样,是个伪命题,其关键是在沙漠里找到一条通往水源的小路,在财富的积累中找到自己的第一桶金,在阅读的丛林里找到一条属于自己的“专门阅读兴趣”之路,从而让你不在原地打转或者不迷失方向。
这条路要如何找到?他与主题阅读有相似之处。首先,选一个感兴趣的阅读题目,题目不要大要小;其次,找出1-3种必读的入门书;第三,用熟读精思的方法阅读以上入门书;第四,认识至少一位可以在该题目上给你引路、印证的人,不时请教;第五,设定时间表,收集阅读四、五十种书,涵盖主食、美食、疏果、甜食;第六,除书籍外,网络搜索古今中外该题目书籍;第七,依然用不求甚解、观其大略、熟读精思、八面受敌的方法做整理和吸收;最后到了验收的时候。找到一家比较权威的书店,站在该题目分类的立柜前浏览,说出立柜的缺失在哪里?少了哪些应该买的书,以及为什么?如果没有这样的书店,就找第四步中提及的引路人来印证一下。
为了达到阅读的进阶,我们需要跨越七个阶梯。一阶是为了让自己更美好,选择阅读工具类、管理类、能力类提升的书籍;二阶是为了让我们和自己所爱的人一同美好,所以选择阅读烹饪、亲子、婚姻、爱情类书籍;三阶是学习欣赏一切抽象的美好,开始阅读哲学、宗教、艺术、绘画、音乐、建筑类书籍;四阶是接受社会制度的美好,选择阅读政治、经济、社会、法律、伦理等书籍;五阶是学习欣赏与自己相异之行为的美好,开始阅读一些特立独行、不为社会大众所注意的人物传记类书籍;六是开始学习体会多元知识激荡之美好,除了自己始终擅长的领域外,再深入专研另一知识领域,并有融会贯通之感;最高层级是学习体会宇宙的智慧之美,蕴含并超脱于一切阅读、学习、知识之美之外的宇宙智慧。
而我目前尚站在第一个层级的门口。如果没有找到属于自己的“专门阅读兴趣”开出第一条路,没有赚到第一桶金,那么,所有关于阅读的事情只是假象;所有关于阅读的力量,只是虚幻。
一度,我只将“越”字仅理解为“跨越”,跨越不同的工具、不同的方法、不同的种类、不同的层级,最终达到阅读这座大山的顶峰。而这一理解,无疑过于狭隘,“跨越”更多局限于某一领域、某一思想、某一行为、某一事件中,而“越界”则全然不一样。它是从这一领域跨越到另一领域,从这一观点跨越到另一观点,从这一方法跨越到另一方法,从这一时代跨越到另一时代。它不只是跨越,更有融合与交相生映。
一度,在阅读这本书的过程中,我曾出现一种错觉,以为阅读的是那本圣经般的《如何阅读一本书》。而作者郝明义因身体残疾不能经常去图书馆的事实,又突然将我从错觉中拉了回来,告诉我他只不过是《如何阅读一本书》的共同翻译者之一。也许这就是《越读者》与《如何阅读一本书》二者之间一条暗涌的河流吧。如果你要找到通往阅读的源头之水,那么从这两本书或其中之一开始吧。前者让你如饮食男女般生动有趣,后者呢?待我深读后再作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