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去看中医,发现给我看病的医生有一种现在很少见的,知识分子的高傲。
在他耐心的问诊过程中,不时会冒出几句充满嫌弃的沪普。
“你去做这个检查干嘛?”
“你去吃这个药干嘛?”
“没必要。”
“都老毛病了,你自己清楚的。”
这让我想起了网上中西医两派水火不相容的掐架场面。
正好最近在看一本谈论中西医的非专业人员随笔,《问中医几度秋凉》。作者出身中医世家,年轻的时候对中医嗤之以鼻,中年过后才慢慢又开始相信中医。
今天就来浅谈一下中西医的差别。
【西医是直观科学,中医是抽象哲学】
中西医时常互看不起,本质上是因为两者的价值观不同。
西医的理论框架是科学,是一种实证主义。任何疾病,必须找到它的发生机制;任何药物,必须明确它的动力学,这样才是真实有效的。如果不能证实,起码也得证伪。没有数据支撑,治疗也就没有科学性。
而中医的理论框架是阴阳五行,是一种辩证唯物主义思想,一种经验主义。如果说西医强调术,中医则强调术与道的结合。在实证主义盛行的年代,因为无法用科学方法论证,所以中医总会被人诟病。
【西医强调治病,中医强调治人】
西医看病,往往借助各类仪器,锁定导致疾病的原因,然后用药物想办法把它们全部杀死。
在西医眼中,人不是一个个体,而是装着许多器官、组织、细胞的容器。
而中医则强调治病治三分,留七分给自己的身体慢慢恢复。
在中医的哲学体系中,病菌无好坏,只要能维持和谐共存,对人来说就是好的。平衡不好,自然就会生病。并且人的身体,用进废退。要给个体一定的空间去找到自己的平衡点。
【西医是细分的,中医是整合的】
西医强调头痛医头,脚痛医脚。所以才会有那么多细分科室,诞生这么多不同领域的专家。每一个药物只对应一种病。只要找出病症,对症下药就能行。
而中药不像西药。作者以围棋举例,中医药方是棋局,每一味中药是棋子。不同的棋局中,相同的棋子拥有的势能和动能是不同的,也就是说,每一味药在不同的药方中发挥的作用也是不同的。
举个我自身的例子。如果胃胀该怎么办?一般自然会想到吃酸性物质,刺激胃酸分泌,或者吃消化酶和益生菌帮助消化。而我在吃健胃消食片时发现一个很有趣的现象:它的组成成分中最多的是太子参,而主攻消化的山楂却排在最后一个。因为肠胃胀气本质上不在于吃了多少,而是你吃的东西,你无法消化(可能同样的食物,别人就能消化)。这在中医看来是脾胃虚弱而导致的失调,所以会先用太子参补气,类似于增加胃动力。
现代医学也有用元素对中药进行分析,但作者不认同这个观点,觉得只有其表,没有其魂。就像她驳斥很多中医学生现在用西医的方法学习中医(记记背背),而没有从哲学思想上去理解这门学科,并且亲身实践这种哲学观,达到三观合一。这也是作者认为中医日渐式微的一个理由。
另外,作者强调,中医必须一人一方。在她眼里,中成药可能不是个理想的选择。并且,中药最好先只开三帖,因为三帖过后,人的身体会发生变化,药方势必也要发生改变。但现在,因为效益原因,很少有医生愿意这么做,中医的部分精华也就这样被糟蹋了。
当然,现在西方也有了整体医学(integrative medicine),注重人的整体,以人的健康而不是疾病治疗为中心。它跟中医不一样,又有一点相似,但都是不被主流社会认可的边缘学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