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300年前,亚里士多德曾说,世人不分男女,都以追求幸福为人生最高目标。我们不仅为拥有幸福而追求幸福,我们追求其他目标—健康、美貌、金钱、权利,无非也是因为我们以为拥有这些就能得到幸福。现代人对幸福的理解,并不见得比亚里士多德更透彻,对于如何得到幸福,更是众说纷纭。
人何时最幸福?
虽然我们比古人活得更长久、更健康,普通人也能享受到数十年前连做梦都想不到的奢侈品,又有这么多科学发明,任我们灵活运用,但仍有许多人觉得生命是种浪费,漫长的人生岁月不仅幸福难求,还时时处于焦虑和倦怠之中。
难道人类注定永远得不到满足,永远怀着非分之想吗?或许人性的通病就是缘木求鱼,四处寻找幸福的青鸟,把一生最美好的时光糟蹋殆尽?人何时最幸福?这是一个古老的话题,若能找到解答,或许我们可以调整生活秩序,享受更幸福的人生。
幸福并不是存心去找就能找到的。哲学家密尓说:“自问是否幸福,幸福的感觉就荡然无存了。”只有在不计较好坏、全身心投入生活的每一个细节时,才会觉得幸福,直接去找反而不会奏效。
著名心理学家、积极心理学奠基人米哈里投入了25年的时间,研究这个久未有人触及的心灵现象。
他发现,幸福并非瞬间发生;它与运气或概率无关,用钱买不到,也不能仗恃权势巧取豪夺;它不受外在事物的操纵,而是取决于我们对外界事物的阐释。实际上,幸福要靠个人的修持,事先充分准备、刻意培养与维护。只有学会掌控心灵的人,才能决定自己的生活品质;具备了这种能力,也就相当于接近幸福的境界了。
幸福是一种感觉。当先生一起分担家务、承担一些家务活的时候,我感觉很幸福;当我身心疲惫的时候,有人给我嘘寒问暖,女儿还帮我捶背按摩,并投来关切的目光的时候,我感到很幸福;当我干活累的时候,女儿倒好水递给我,并深情地说:妈妈辛苦了,我感到很幸福;当我身体不舒服的时候,女儿帮冲调好一杯热腾腾的红糖水,端到我跟前,我感到很幸福;当我不用为生存而奔波,可以关注当下想做的事情时,我感觉很幸福。
幸福是一种感觉,当你身心愉悦时,轻松自在时,没有烦恼时,就是幸福。
以上有部分内容摘录自最优体验心理学《心流》,中信出版集团出版发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