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念端性贯始终,宽心大肚容天地
-------读《金刚经》《般若波罗蜜多心经》《六祖坛经》有感
原创|十二先森
佛法无边,真实不虚。
禅宗真谛,无上智慧。
国学大师南怀瑾对于人生至高境界的体悟是“佛为心,道为骨,儒为表,大度看世界;技在手,能在身,思在脑,从容过生活。”弟子深以为然,信受奉行,见贤思齐。其中,弟子认为优化生命质量、提升人生境界最重要的,便是“佛为心”,这应该是君子安身立命而又乐在其中的精神力量和思想起点。
弟子修行尚浅,涉世未深,把“佛”从宗教的意义上进行体悟和解读的能力还不具备,不敢妄加说论。可大抵是因为慧根未断,读罢《金刚经》《心经》《六祖坛经》,着实有醍醐灌顶,豁然开朗之感,每每读之,心生虔敬,如沐春风。本篇暂且从哲学思想的层面浅谈一下读罢三部经典的所悟所感。佛法广大无边,包罗万象,岂是三言两语之辩。怎奈弟子小根小智,四体不勤,头脑愚鲁,进步迟缓,且恕文辞浅陋,体悟鄙薄,贻笑大方。
一、空慧思想的理解与践行
禅宗的核心思想是“空慧”。
万物皆空,本来无一物,而空中自有万物。作为“有”的万物,有生即有灭,昙花一现,过眼云烟。而作为“无”的万物,不生不灭,不垢不净,不增不减,是为诸法空相。此番奥妙,非大根大智者不可得。
弟子目前也只能是尝试体悟,望洋兴叹,不敢不懂装懂。
但是在空慧思想的启发下,略有所悟,谓之曰:不执著。
佛言:善根有二,一者常,二者无常,佛性非常非无常,是故不断,名为不二;一者善,二者不善,佛性非善非不善,是名不二。
六祖云,无二之性即是佛性。
弟子粗浅地理解,无二之性,就是不执著,不妄想,不纠结。凡事既要看到其价值性,又要看到其虚无性。有师兄说,学佛要达到无念无欲无我的境界。殊不知,顿教法门虽以无念为宗,可是追求无念,即无念之念,并非无念。念念不断,此为系缚,亦是烦恼。欲求无欲,事事不争,处处静观,此为无欲之欲,实是有欲,仍旧烦恼。欲达无我,更难成道,若是无我,谁在念佛,谁来印经,谁在修行,谁来度人。因此,一味说空,万事虚无,此乃邪见,不可取。空慧之念头充盈全心,亦是执着;执着于空,亦是执着,怎能明心见性,何谈顿悟成佛。
另一方面,大多数迷人都看不到虚无性,把某事某物的价值绝对化,唯一化,此乃三毒之一者,贪。贪欲得不到满足,便生嗔恨,此乃三毒之二。贪嗔皆因愚痴不悟,心狭器小,至此三毒俱全,业障深重。因此,在空慧思想的理解和践行上,弟子认为:
坐立卧行皆是禅,
无住无念心不乱,
当争则争浑不管,
不贪不嗔烦恼断。
二、善恶之辨的理解与践行
一个哲学体系离不开对善恶之辨的关注和探讨。如上所引,佛性非善非不善。
莫非禅宗对善恶的区分模棱两可不成?
非然也。
禅宗认为,心即是佛,佛即是心。修行的任务是明心见性。心是地,性是王,性在心上,佛向性中作,不向身外求。明心见性,就是清除一切遮蔽心性之烦恼,如风扫云,重见天日,见心性即成佛道。而心性本身,无善无恶,谓之曰“佛性非善非不善”。而清除烦恼,拨云见日之念头与行为,即是善念善行;自惹烦恼,不净六根之念头与行为,即恶念恶行。
禅宗,乃至整个佛教,对善恶都是有着明确的体系划分。空慧思想是世界观,认为心即佛,佛即心,佛性无善无恶,而到达佛性,则必须行善除恶,是为方法论。六祖云:使君但行十善,何须更愿往生。不断十恶之心,何佛即来迎请。
至于具体的善恶准则之探讨,各宗之间恐怕各有侧重。
比如,律宗强调传持戒律,以研习和执行严格的清规戒律来行善止恶。而禅宗顿教则更注重直抵心灵的念头和体悟,六祖有颂曰:心平何劳持戒,行直何用修禅。并强调了要在日常生活中践行孝悌忍让之善举,这一点,既可以认为是佛教和儒学融合,形成中国化佛教之现象,也可以认为是六祖惠能为了让广大听众更容易接受佛法所采取的善意策略。因为孝悌忍让等思想,确实在此三部经典中都没有直接的论述,六祖此颂此句,也未进入深层探讨。
六祖最要强调的依旧是主题鲜明:菩提只向心觅,何劳向外求玄。而佛教戒规中的十善十恶,与明心见性,了直成佛,究竟又是怎样的关系?原始佛教和汉传佛教在善恶之辨的观点上又有怎样的渊源和联系,佛教的善恶观和中国传统儒道文化中的善恶观又有怎样的联系甚至冲突,而这些联系又是如何加强,冲突又是如何解决的,这些问题,都有深入研究和探讨的价值和必要。弟子才疏学浅,只晓皮毛,不敢妄说。
佛教的善恶观,在宋明时期就得到了中国学者们的关注。佛教于唐初年间在中国大行其道,其善恶观乃至世界观都和传统的中国儒道学说产生了激烈的冲突。唐武宗灭佛、周世宗灭佛是唐朝佛教大兴以来两次重要的灭佛运动,其中唐武宗的政策更加激进,不仅仅是灭佛,而是彻底毁佛。而周世宗的灭佛运动则更加具有整顿佛教的性质。从周世宗之后,儒释道的冲突得到明显缓和,三教趋于融合互补。从程朱理学的“存天理,灭人欲”“格物致知”,到陆王心学的“心即是理”“致良知”,都可以看到佛教善恶观对占统治地位的儒家思想之影响和重塑。南怀瑾大师的“佛为心,道为骨,儒为表,大度看世界”,强调正念为心,端行克己,心胸宽广,来去自在的精神内核,正是宋明之后新儒学作为中国文人精神气质追求的精当描述。弟子不才,引用明代王阳明心学四句教暂结本篇:
无善无恶心之体,
有善有恶意之动,
知善知恶是良知,
为善去恶是格物。
【-END-】
随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