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天睡10小时,对你来说,是不是奢侈?
很多人,通常墨迹到12点躺平,都算是早的;
最晚7点半得起床,开始朝九晚五,有时是996的生活。
忙到团团转,没时间思考、学习、成长。
只有在年关将近之时,心底浮现一丝反省:
「新的一年,不要再浑浑噩噩了。」
认识下我们今天的主人公,普通青年柳比歇夫。
他也是这样,在1916年元旦,开始了奇特的一生。
01.
柳比歇夫是谁?
1972年,柳比歇夫以82岁的年纪离开人世。
这时,他已经是前苏联的昆虫学家、哲学家、数学家:
一生发布70余部学术著作,在国外广为翻译出版
论文专著的打字稿多达12500张,堪比专业作家
撰写大量关于其大学、关于其他科学家的回忆录
在大学讲课,当科室负责人,去各地考察……
学术成就,覆盖了至少14个领域,包括:
生物学、数学、科学史、农业、遗传学、植物保护、哲学、昆虫学、动物学、进化论、无神论、历史、宗教、政治等……
搁现在,就该是个用户名下面/到换行的知乎大V了。
这样一个学术大拿,生活一定很无趣。
但他看电影、看戏剧,逛展览、听音乐会……新鲜事物一样也没落下,全年能有56次。
他还读书:俄语、英语、法语、德语……一年下来也有57本。
平均下来,每周进行不止1次休闲娱乐、每周读完不止1本书。
豆瓣文艺青年,妥妥的。
2、3公里的散步对柳比歇夫来说,稀松平常;
差不多10天,他就要去游个泳。
微信运动排行榜上,他大概也是常客。
他恋爱结婚,养儿育女,结交朋友,每年回信超过280封。
有些是和朋友交流学术,有些是给陌生人答疑解惑,从来都是知无不言、言无不尽。
而这一切,居然都是在他,每天保证10小时睡眠之外发生的。
柳比歇夫——
学术男神、跨界大V、文艺青年、运动达人、好丈夫、好父亲、好朋友、每天还能睡饱10小时的养生博主。
一个真正的时间管理大触。
02.
变态而傲娇的时间管理法
很多人都会惊叹:天啦噜,他一天是有48个小时嘛?!
当然不是。
看起来比别人时间多很多的秘诀,始于1916年元旦。
那天,他决定做时间日志。
2年后,他确立了人生目标:创立生物自然分类法。
在这个过程中,他逐渐形成了自己独创的「时间统计法」。
第一步,记录时间。
如记账一样,将时间的花销,记录得明明白白。
从1916年,到过世的1972年,坚持56年从未间断。
就像这样👇👇
柳比歇夫自述,这里记录的,是“刨除了工作中所有的间歇的「纯时间」”。
不受周围环境的干扰,用在工作上的3小时,是真正做工作的3小时。
不想不相干的事,不听同事的谈话,不听铃声和笑声,也不听收音机。
第二步,分析统计。
人总要吃喝拉撒睡,柳比歇夫把这些称为标准活动。这部分时间,不去动它。
剩下的12-13个小时,他称之为「毛时间」,用于各自不同的非标准活动。
包括了上班办公、学术工作、社会工作、娱乐等等……
纯用于工作的「纯时间」,较于「毛时间」,要少25-30%,差不多是一天10小时。
他又把工作分成两类。
第一类工作:
需较强创造力的直接科研活动
中心工作——写书、搞研究
例行工作——看参考书、做笔记、写信
第二类工作:
不需较强创造力,非直接科研工作的活动
做学术报告、讲课、开学术讨论会、看文艺作品等……
所以,他每天的合计,仅算了第一类工作时间,好让自己知道花在核心工作上的成本:
到了月底,他又会统计各类工作的时间总和:
而基本科研再往下细分,又有这些:
接着还能往下,生物学参考书读了哪几本,各有多少页,各花了多少时间……对第二类工作的统计,也是一样的详尽。
这样的分析和统计,能带来两个好处:
一方面,得以清晰了解,自己有效时间的价值,没有不能利用的垃圾时间。
即使休息,也不过是换换脑子,从复杂的数学演算,换到文艺作品的阅读。
另一方面,也能了解自己的能力边界,什么类型的事情,要花多少时间成本。
帮助他,更高效地继续往下走。
第三步,计划行动。
月度总结之后,就是下个月的计划。
因为有了经常性的统计、分析,列出的计划才不至于盲目。
去哪里讲课;花在路途上多少时间,能做些什么;要写多少信;列出必读的书单:
“
制订年度计划或月计划时,不得不依靠过去的经验。
例如我计划要看一本什么书。
根据老经验我知道,我1小时能看20-30页。
我就根据这个老经验来订计划。
至于数学,我计划每小时看4-5页,有时更少。
”
柳比歇夫越来越清楚,怎么才能最大限度利用时间……
将自己主要精力,集中在最重要的事情上,甚至不惜利用「时间的边角料」。
他坐车的时候钻研数学,出门途中读完康德的三卷《批判》。
读完之后,还写了篇长达100张纸的论文。
最秀的是,在开会的时候演算习题,宛如一位摸鱼高手:
“
有一段时间,人家对我侧目而视。
但到后来他们发现,我演算习题并没有耽误听别人的发言;
这,我是通过我在会议中间的插话证明了的。
所以他们也就眼开眼闭了。
”
通过「记录-统计-计划」的循环,柳比歇夫将自己的一生,安排得明明白白。
这样略显变态的方法,让人误以为,柳比歇夫好像机器人,机械不知停歇。
但他另有5条个人守则,却傲娇得让人羡慕:
1. 不承担必须完成的任务;
2. 不接受紧急的任务;
3. 一累马上停止工作去休息;
4. 睡得很多,十小时左右;
5. 把累人的工作同愉快的工作结合在一起。
工作时,足够享受和投入;休息时,很是充分和放松。
在如今快节奏的时代,这样的人生状态无疑是难得的。
也无怪,越来越多的人将柳比歇夫奉为时间管理大师。
03.
过好这一天,才能过好这一生
前苏联作家格拉宁,将柳比歇夫的故事著书出版。
《奇特的一生》问世之后,有一些读者来信:
太可怕了,难以容忍!
别让我也这样生活。
每分钟制定详细计划,等于自我摧毁、失掉自由。
自由,大概是世界上最容易被误解的一个词。
太多人将它等同于随心所欲,拒绝任何形式的束缚。
却不知道,恰恰是这样的我行我素,让惰性和任性恣意生长。
一时自由一时爽;一直自由,真的能一直爽嘛?
参考今年,国内外疫情的防控局势,相信各位自有答案。
低阶的自由,只是散漫,贪图眼前痛快罢了;
高级的自由,却是自主选择的权力,着眼更长远、稳定的发展。
认可了这一点,就一定赞同:柳比歇夫看似刻板的人生,其实比谁都自由。
还有一些消极的声音,是在打退堂鼓:
相见恨晚,但我现在开始,来不及吧?
看起来很麻烦的样子,本身就很浪费时间啊!
就像是贫困之人,越是手头拮据,就越要仔细过日子。
时间于我们,总是越来越少;已经逝去的,无力挽回。
为什么不去好好规划能握在手上的一切呢?
比起柳比歇夫,我们更幸运——
用来时间记录的工具、app方便得多;
查阅知识、通讯的手段也快捷得多;
比起柳比歇夫,我们也更不幸——
高科技手段,带来过多的诱惑干扰,
常不知不觉就被群聊的话题、热搜的新闻、突然想买的玩物吸引过去了。
况且多数人都身患拖延症、懒癌、假期综合症……
其实都可以,参考柳比歇夫的「时间统计法」来治一治。
也许你可以这样开始:
1. 选择一款时间记录的手机App
纸笔当然可以,但鉴于后续统计分析的方便,手机App是不错的选择。
2. 诚实地记录时间
加上玩手机、网购、闲聊之类的活动。诚实地记录,能有效地帮助你感知真实情况。
3. 一周之后坦然复盘
也许效率底下,也许惊觉浪费的时间太多……只有坦诚面对,才有改善的可能。
4. 别挤压标准活动时间
“事情多,时间少,那就压缩吃饭睡觉时间好了。”作息不规律猝死的案例还少嘛?
5. 充分运用有效时间
一天之内有效的12、13个小时,如何用来创造价值、提升自我?
6. 将垃圾时间变废为宝
对待垃圾时间,要么缩短,要么赋能:
比方如厕时不玩手机,慎防一坐就是老半天。
比方通勤路上,看书、背词、上网课……
7. 还是要有个小目标
很多文章提到柳比歇夫都只说他的时间管理方法,却常忽视另一点。
他那个明确的人生目标,才是一切自律所围绕的核心。
普通人,或许很难像他一样确立那么宏大的志向。
但考上心仪的学校、得到理想的工作、赚一定数量的钱、甚至环游世界……
凡人的阶段目标,也值得被认真对待,值得花有效的工作时间,去争取去实现。
2020年,你看到世事无常,感叹人生太短。
但同时,你却还在肆意挥霍着苦短人生中,看似漫长的一天天。
很矛盾,不是么?
但其实,
“
一生完全不像通常人们所认为的那样短暂。
这里问题不在生命本身的长短,也不在工作安排的满满当当。
柳比歇夫的经验在于充分使用一天中的每一个小时,一小时中的每一分钟,时时考虑实效。
一生的时间是极长的,在一生之中可以把工作干个够,可以读大量的书籍,可以学好几种语言,可以出门旅行,可以饱听音乐,可以教育子女,可以在乡下居住,可以在城市居住,可以栽培花园,可以培养年轻的一代人……
”
如何过好这一天,
决定了你能如何过好这一生。
Make each day count.
加油!共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