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谦恭”的心理解读(3)】——礼多必伪
有的人明明很优秀,比方说读的是名校、在大公司工作、收入颇丰,可说到自己的时候却往往使用“不才、愚钝、侥幸”等过度自谦的词语,让听到的人感觉很不舒服,这是为什么呢?
我们难以忍受责备、嘲笑和辱骂,但我们更加难以忍受自己的存在被无视。
自谦属于社交礼仪的范畴,适当放低姿态、间接抬高对方,既表达了对他人的重视、又体现了自身的修养,在人际交往中能起到很好的润滑剂作用。
过度自谦则不然,它表达的不是重视,而是蔑视、甚至是无视。
自谦的人之所以受欢迎,关键在于,它传递了两个重要信息:一是“自己人”;二是善意。
过度自谦之所以讨人嫌,关键在于,它也传递了两个重要信息:一是距离感;二是恶意。
一个人,只要存在于社会中,就不可避免地会跟他人进行比较,从身高、体型、脸蛋、外表,到衣着、打扮、饰品、装备,从身份、地位、财富、名誉,到谈吐、手势、气质、修养……等各方面,都会在自己和他人的心中形成不同的印象,我们可以把这个印象笼统概括为“社会评价”。
有句话说的好,叫做“礼多必伪”。过度自谦,实际上是一种“明褒暗贬”,表面上客客气气、内心里排斥别人,而且比自吹自擂式的吹嘘更讨人嫌:
自吹自擂虽然令人不快,但至少算的上是真性情,这样的人,我们也许会不爽,但还愿意跟他打交道,因为他愿意向我们展示不加掩饰的一面,算是一种另类的尊重吧;
而过度自谦的做法,从头到尾都在表演,并且由于他把矛头指向自己,通过贬低自己来展示傲慢,还占据了“谦虚”的道德制高点,可谓滴水不漏,本质上是一种冷漠、对他人毫不关心的态度,也就是无视别人的存在。
为什么过度自谦让人感觉很不舒服?
我们难以忍受责备、嘲笑和辱骂,但我们更加难以忍受自己的存在被无视。
还有一种情况,有些人贬低自己是发自内心地觉得自己不行,又是什么情况呢?
这不是过度自谦,而是自卑。
跟过度自谦相比,自卑的人这么做的出发点不是要贬低、蔑视对方,而是害怕、躲避。
适当的心理距离是成功的人际交往的一个必要条件。谦虚可以拉近彼此间的心理距离。要想拥有圆满而顺利的社会生活,有分寸的自我谦虚是很重要的。俗话说得好,“过犹不及”,如果一个人过于谦虚反而会让人觉得他是在掩饰内心的真实想法,故意装出一副样子而已。
适度的礼貌,是维持良好人际关系的方法之一。人与人之间的礼貌,有一定的形式、程式和措辞等,人人都必须遵循。“谦虚过度,反而无礼。”法国作家拉伯雷说:“外表态度上的礼节,只要稍具有知识即能充分做到;而若是想表现出内在的道德品行,则必须具备更多的气质。”那么从言辞到行动总是毕恭毕敬的人,也许可以说不会赢得别人的尊重。
生活中,我们发现一些人在与人交往的时候,一般总是低声下气,始终用一种非常谦虚的态度、赞美的口气说话。初识之时,对方也许会有不好意思之感,但决不会对这些人产生厌恶;然而随着交往的日益深入,别人便会逐渐察觉这种人的真实态度,而且会气恼不已。这时对他的评价,大多变为:“那家伙原来是个口是心非、表面谦虚的人!”
事实上,这种过分自谦的人往往错误地认为,自己内心的想法不可轻易让他人知晓。于是,在与人交往的过程中,他们总是以一种非常低调的姿态做人,将种种欲望、冲动和情绪完全压抑在内心深处,死死禁锢着。但是,被压抑的欲望、冲动和情绪越积越多,总有一天会形成强大的冲击力发泄出来。他们直觉地意识到了这一点。为求掩饰,便启动反作用的心理防卫机制 对人更加谦恭。这等于说,这类以令人难以忍受的过分谦恭的态度对待他人的人,内心往往积聚着对他人的强烈攻击欲。
在毫无隔阂的人际关系中,我们并不需要过分谦虚。如果你在与人交流的时候,对方突然用过分谦虚的言辞谈话时,可能在表示强烈的嫉妒心、敌意、轻蔑、警戒心等。
丁俊贵
2018年5月30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