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有个同事,跟我居住在同一个小区。两家娃岁数相差不大,我们经常互相串门,让孩子彼此有个玩伴儿,一起度过美好的周末时光。
让我们尴尬的是,比起去他们家拜访,他们来我家做客的次数少得可怜。倒不是因为我们不好客,而是我们两口子谁都不会做饭,没有拿得出手的菜,很多次他们都是来我家吃火锅。
近来,我读了一本书《上手》,解决了让我尴尬的事情。我一直认为,端上一桌拿得出手的饭菜,需要找正规的培训机构训练,或是拥有与生俱来的悟性才能做到。而这本书告诉我,做什么都能快速“上手”。
作者许岑作为罗永浩御用幻灯片设计师,在多平台发布了英语学习方法论,摄影,烹饪,指弹吉他等多种领域的视频课程。37岁的他零基础自学油画,一年多的时间,创作了以下两幅油画作品,大家可以感受一下。
这本书分为三部分,分别是“上手”、“学习”和“研究”。
01 上手
书中将上手分为两种意思。“上手”能力和“上”手能力。前一个意思是初步掌握一项技能的能力,而后者是在初步掌握这项能力的基础上,比一般人都强的能力,亦即是精通的能力。
许岑弹奏的这首乐谱属于“上手”,他的两幅油画属于“上手”。而他出的这本书《上手》以及网上上传的各种教学视频可就属于“上”手了。
“上手”的四个关键
1.着眼微小处,找到诀窍
“上手”多指可以在微小处着眼的技能。比如,我们目标不是成为一名厨师,而是会做一道菜;不是为了成为一名演奏家,而是会弹一首歌;我学日语不是为了找到一份日语工作,而是为了看懂日本动画片。
2.去除障碍
作者熟悉的一个制琴师,想做一把吉他,弄了不少英文图纸。他不懂英文,就把图纸放一边,先后买了一把廉价吉他和一把昂贵吉他分别拆开研究构造。通过对比两者的差别,他找到了一些诀窍。也看懂了那些满是英文的图纸。
不断地“上手”可以增强一个人的自信。而一个人一旦有了自信,很多障碍就会自动被去除。
3.从“自然”中寻求辅助
作者带家人去野生动物园看非洲猎豹捕食表演,猎豹属于猫科动物,训练他们比较困难。官网上说,作为猫科动物的猎豹,天性谨慎,对新环境有一种天然的警觉。狗的存在是为了让猎豹感受到舒适与放松,从而消除猎豹的恐惧感。
通过观察演示我们能够学会技能而不用从头到尾阅读说明书。这就是“自然”的辅助作用。
4.直接输出,得到奖励
认识我的人,都知道我喜欢春节露一手。每年我都会用一种新的方式给大家拜年。如前年的诗词拜年,去年的腹语拜年,得到了不少人的称赞。
这让我意识到,这种方式其实就是一种“上手”。通过直接输出,得到了奖励。从而我也就有了兴趣,年年露一手,又get到了新技能。
上手强调直接输出,只有输出才可称 “上手”。而高水准的输出,可称 “上”手。
02 学习
1.学习方法
学习分为自然主义和结构主义。自然主义的核心是模仿,而结构主义以创造为第一要义。
如果要上手音乐曲目、书法、烹饪这些东西,你可能要用自然主义的方法才可“上手”;而你如果要掌握的是医学、艺术或经济学知识,那就应该启用结构主义的方法来学习。
2.如何制造反馈
各种书籍都会提到,真正有效的学习,及时的反馈是必不可少的,本书也不例外。
在学校,上交作业或是考试,老师会给你及时反馈;在外报班,教练会给你反馈;而更多的时候只能靠我们自己来制造反馈。
作者给出了摘要、录音和录像的反馈方法。
摘要
无论是致用类书籍、小说还是其他读物,写书籍摘要,书评或是读后感都是一种有效的输出。
很多人读完一本书,过一段时间都会忘记。原因就是没有输出,没有输出就没有反馈。你把文章发到豆瓣、知乎或头条,看他人对你文章的评价,是一种非常有效的反馈。
录音
录音是练习英语口语非常重要的反馈方法。作者在英语教学中,将容易发错音的一百多个单词,攒成一篇文章,进行了录音,交给学生跟着练习。检查时,发音无误的学生凤毛麟角,很多学生练习了上百遍,效果也不够理想。
正确的做法应该是,听老师的正确录音后,把自己练习的声音录下来,比对正确录音,找到自己错误的点,再来修正。
录像
关于录像我是深有体会。一次听樊登讲张展晖的《掌控》,里面讲解了跑步的正确方法。我就找一位同事给我录像,看看我的后脚是否蹬地,蹬地就是错误。根据录像,我调整了自己动作。现在跑步一点也不累。每次跑步也从有效燃脂10分钟,增加到了20分钟。
3.怎样突破学习瓶颈
平时在学习过程中总会遇到各种不同的瓶颈。作者给出了三种方式教会我们怎么可以突破瓶颈。
通过技术手段调整心态
学习中的瓶颈,有一种情况是你的心态造成的。作者玩某个游戏,需要打天梯排名。接近某个分数后,一直在该分数上下徘徊,无法有效提升档次。作者认为是心态出现了问题,于是找了一个笨办法。他将自己分数的UI部分遮挡住,不让自己看。他的分数比之前瓶颈期增加了400多分。
工夫在诗外
你画一幅画,好不好看;弹一首曲子,动不动听。这些和你的心态无关,而是跟你的涉猎范围有关。当你遇到这样的瓶颈时,你就要考虑是不是你看的作品不够多,听的音乐不够广。“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书看的多了,看透了,动笔的时候就可以得心应手。所谓的“工夫在诗外”就是这个道理。
更加专注
作者高中时,数学成绩极差。高考时间不多了,就找到一位特级教师,打算将分数提上来。教师了解到,他遇到较难的题,想不出答案,就跳到下一道题,把所有题都做一遍再回来做难题。
教师分析了他做题的方式,让他考试时只做选择题,这样可以将分数提高30分。最终作者高考数学分数是68分。
把注意力集中在了更窄的范围,这样也就突破了瓶颈。
03 研究
1.研究和学习的区别
学习过程中最核心的部分是练习,而研究的本质必须是主动地探索和发现。
我们从小学到大学,都是在学习。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学习学习,学而不习成绩就不会提高,知识就不能很好地掌握。
工作中我们总是会遇到棘手的问题需要解决,如果使用学习那套方法,工作就不能及时解决,延误工作进度。
2.作品意识
做家常菜时,我们通常是跟着上一辈学习的,一般我们做的菜没有父母做的好吃,而父母又没有爷爷奶奶外公外婆做的好吃。这是由于大家练习的次数不一样,他们比我们付出了更长时间的练习。若是要“青处于蓝而胜于蓝”,就要有所研究,将每道菜看作是一件“作品”,从而有所超越。作者就使用作品意识推出了自己的烹饪视频教程。
3.足量且有节制
作者为了在“得到”推出自己的精品课,购买了“得到”全部精品课,订阅了多个年度专栏,去“得到”听书,看大量内容产品的留言反馈,可谓“足量”。
作者为了研究“得到”平台,从课程中寻找讲师的授课方式。如果听了经济学就要顺便学习经济学知识,听了天文学就学习天文学知识,那就和自己研究初衷有偏差了。这就是一种节制。
所以研究一定是“足量且有节制”的。
结尾
《上手》这本书为我带来了“上手”的理念以及为了“上手”或是“上”手,需要通过怎样的学习和研究才能最终达成。我列出了对我来说比较重要的点来告诉大家本书是值得一看的,推荐大家阅读。
根据书中方法,晚上我就回家练习炒菜。哪怕只是鸡蛋西红柿,我也要做出与众不同的味道来。我要“上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