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的课程主要分享的是模仿这个部分。话说写作为什么要模仿呢?人类是不可能想象并创造全新事物的,按照一般的经验,写作会经历涂鸦期-模仿期-创作期。
例如我现在就是涂鸦期,想写什么就写什么,没有什么框架和套路。如果想在阅读基础上持续练习,那么模仿就是必不可少的一个阶段。
那怎么模仿呢?模仿有两个层面,一是创作立意,一是语言风格,就是“神似”和“形似”。
今天的作业是选一个作家,以他的文风和写作特点为参考,仿写一个小段落。
今天的模仿片段是,《蔡康永的说话之道》,还是上次去见面会拿到的签名版但是一直都没看,今天现翻现模仿。
一、形似
对一个客观物品的描写作为引入,并赋予人格特征。
以这个客观物品为中心,展开人物与之的关系,从此引出人物。
讲出人物的故事。
完成道理的讲述,并附加一个比喻来再次解释这个道理。
二、神似
整本书用一个酒吧、一个酒保和一个主持人串联。
习惯埋下伏笔及利用很多隐喻。
夜间自习室
一个1.8cm*1.8cm*1.8cm的塑料立方体,是一个有自动计时功能的计时器。按下按钮,微弱的蓝色光在上面一闪一闪,经过1500次闪动后,它将发出尖锐、刺耳、倔强的滴滴声。
每个在夜间自习室待过的人都知道,滴滴声代表着上课和休息之间的循环。上课25分钟,休息5分钟,往复5次,一天的自习就结束了。
COVID-19病毒席卷全球,让大家少了很多外出的机会而更多的待在家里。积极向上的人们趁着这大段的时间在家里闭关修炼,并期待走出山洞的那一刻脱胎换骨。主持人召集了几个志同道合的小伙伴,配合一个线上视频会议APP,就变成了一个线上视频晚自习小组。每天晚上八点前,APP的界面上会陆续出现一个接一个实时的视频图像。在这段时间里,大家或看书、或学习、或写作、或做运动,主动离开手机两个半小时,去做一些可累计可成长的事儿。
今天夜间自习室营业的第36天了,八点了人还没到齐,主持人在8点准时按下了计时器及MUTE键,MUTE键只有在下课时才会允许开启。晚进来的小伙伴看到主持人的话筒处于关闭状态,很自觉的沉默并进入自习状态。
25分钟后滴滴声响起,这时候的主持人并没有着急重新计时,而是打开麦克风让大家听到那刺耳又坚决的滴滴声,顺便加上一句"下课啦”。这时,自习室仿佛变成熙熙攘攘的菜市场,一直到5分钟后的滴滴声再次响起。
有一次主持人在下课的时候没开启麦克风就让计时器重新计时了,大家只听到主持人说了一句“下课啦”但没有听到滴滴声,没听到滴滴声的同学们好像少了条件反射的刺激,变得难以进入状态。
其实完成一天的自习很容易,难的是坚持每天都出现在自习室。出现在自习室也很容易,难的是保持两个半小时的专注。有相关报道说成年人每10分钟就会不自觉的解锁一次手机,两个半小时离开手机的这件事,真的太久了。人们会偷懒,计时器不会。它坚定的闪着蓝色的光,坚定的闪动1500次,再坚定的发出滴滴声,坚定的告诉大家25分钟的时光流逝。
成年人的世界太累了,我们也想象小孩子一样要一点点鼓励。晚自习的滴滴声带来的是可以稍作一点喘息的希望,同时也宣告了对大家过去25分钟专注的肯定。听到滴滴声就代表着我们又向上爬了一个台阶,并被批准可以稍作休息,进而去准备迈向下一个台阶。就像小时候,乖乖完成作业后,爸爸妈妈放在我手心里的那颗糖,特别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