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概看了下蔡澜关于美食的书籍目录,总是纵横全世界的,《寻味》这本书也不例外。和《台北小吃札记》相比,这本书的内容对于许多人来说更多的只能幻想而不能亲自体验了,因为其寻的味很多并非什么市井之味,总带着其身份的特殊才能享用。别担心,或许是台湾路边美味小吃实在太多,无需什么私人厨师来款待,书里总能介绍一些给你。
正所谓一方水土养一方人,蔡澜总是吃着各方珍馐美馔也能看出那个地方的风土人情。北京的羊蝎子,重庆辣味菜肴,中山蛇宴,台湾的内脏文化……还有好多我并不熟悉的国外食物。而文化是靠人流动迁移融合的,最让我意外的是书中的澳门菜市场藏匿着闽南人,推荐着土笋冻,大概我对那儿的饮食印象是茶点、蛋挞了。东南亚的各路国家找到了让作者留恋回味的正宗潮汕美食,海南鸡饭不在海南兴起出来却是在新加坡……人们因为种种原因背井离乡不能回去,带着自己的念想在新的地方寻找适合替代的食材重新烹饪出家乡的味道,可能别有风情。
打头篇的“吃遍内地”部分写了这样的话“中国地方之大,三世人也走不完,别说吃的了。”结尾篇《吃不完的美食》我们就如同那与好奇的小朋友一样还想再问问蔡澜到底还有什么好吃的,他吃得如此之多之佳是不是什么都试过了,是不是什么都知道?“瞎说。再活三世,也不一定吃得完。”科技的发展,让我们一天之内可以从东半球到达西半球,领着胃去感受各地酸甜苦辣,就算这样我们的确没法完全走遍,吃透,更何况那些特殊之人做出的特殊菜品?人很容易疲乏于一种刺激,美食之佳不仅仅是因为食材的价格,厨师手艺的高超,更是因为其食用频次低让人感到美好,否则早如寻常菜式一般理所当然兴趣缺缺。好好吃每一顿饭,对平凡感恩,让佳肴依旧美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