宗盛大哥:
近来,你发布了单曲《新写的旧歌》,毫无悬念地再一次刷屏朋友圈,于是很多人又纷纷搬出你的那些歌词,沉吟、咀嚼、感叹,末了不忘附上一句:“年少不听李宗盛,听懂已是不惑年。”
听到这些不知你作何感想?是无所谓吗?毕竟这么多年了,音乐江湖于你来说早就像保温杯里的一口淡茶,也无欢喜也无忧。还是说,你有点反感?反感那些自以为懂你的人,不过是在借你的歌发他们的骚。又或者,你暗自窃喜?心想说,嘿!别看我这个六十岁的老头,只要一出手就中。
我知道,你比谁都在乎市场的反响,那是制作人的职业习惯,或者说是一种宿命,就像舒马赫即使不开赛车也依然迷恋速度。你曾经很多次说过,自己做音乐极少失手,那份得意和自信背后,其实隐藏着不易察觉的惶恐。
你从来不是那种天纵之才,上学的时候因为成绩不好没少挨老师的耳光,拿着满纸飘红的成绩单,所有人都告诉你长大了不会有出息。即便是在“木吉他”合唱团里,你也是不起眼的那个,戴着厚厚的眼镜,不会刷和弦,吐字有些大舌头。
那时候是台湾民歌的初兴时代,每个周末你去陶姐家聚会,坐在你周围的有唱红了《橄榄树》的齐豫,有已经发行了《之乎者也》的罗大佑,有已经在香港开了个人演唱会的蔡琴,还有弹得一手迷人蓝调的原住民运动旗手胡德夫。
马世芳回忆说,那时候的你最会说笑话,总是把大家逗得哈哈大笑,我猜想,你是靠这样的方式来掩盖内心的自卑和焦虑吧。你一定无数次想过,自己将一事无成,靠经营家里的瓦斯行度过漫长余生。
正是这种窒息感让你用尽气力拼命划水,把每一首交到自己手上的歌都当作救命稻草,日后即便成为同行口中的“大哥”,也不敢有半点松懈,你怕一旦失败就又要回家送瓦斯。
这种惶恐让你对音乐和这份职业长存敬畏之心,你说过,最讨厌别人说你是娱乐圈的人,你的音乐从来不为了娱乐谁。我看过你的一份手稿,那是2010年发行的《给自己的歌》的歌词,你写在东方国际会议酒店的一张便签上,用了三种颜色的笔,密密麻麻,涂涂抹抹,每个韵脚的处理你都要试过三四种搭配。
我听高晓松说,写词最美妙的境界就好像上帝握着你的手,笔随心动,一气呵成。但你不是,虽然你成长在一个牧师家庭,上帝是家中的常客,但你的创作从来不赖神助,你像个木匠一样用锉刀打磨每一处榫卯,让字词之间完美咬合又不留斧凿的痕迹。
你心里知道,人们对于写歌的误会就像对于爱情的误会一样大,那些为世人传唱的情歌,没有一首是随心所欲,表面有多美丽,背后就有多无趣。
我出生的那年你发表了第一张专辑《生命中的精灵》,第一次待在录音室的另外一侧,你想唱好的心情可想而知,于是越用力就越吃力,一首《寂寞难耐》总是唱不到位,听说当时你自己都有些灰心,是录音师徐崇宪建议你不妨试着用说话的方式去唱,这才有了日后的李氏唱腔。你说过:“唱歌是说话的延伸。”言外之意,说什么样的话就该唱什么样的歌,而且每首歌最好都是有话要说,而不要无病呻吟。
一年前你制作张艾嘉的那张《忙与盲》的专辑就抱着这样的态度,当时她已经是两座金马奖的拥有者,你抱着一台录音机去片场听她说话,用这种笨拙的方式录下她说话的语态、节奏、气息、词汇,像一个裁缝那样量身定制地挑选布料、丝线、纽扣。你请张大春为你润色文字,请杜笃之去你北投的家里,录下高跟鞋走路的声音。你用情极深,做每一个歌手都像在谈一场恋爱,难怪张艾嘉会问你到底有没有爱过她。
所以,有吗?
你2003年搬到北京,我生活的城市,那时候北京刚刚从非典疫情中走出来,宛如新生。而你也刚刚结束一段失败的婚姻,在“大得让人心慌的城市中”躲避着狗仔队的追击,你形容那段日子是个“糟透了的开始。”
幸好你还有吉他,在李吉他的作坊里,你系上围裙,挽着袖口,用一天的时间打磨板材,细细分辨每一撮刨花的气味、湿度、色泽、质感,手指在日复一日的打磨中起茧、蜕皮、新生,直到有一天你在海关录入指纹时发现已经无法识别,你传奇音乐人的身份在那一刻被彻底抹去,你是个制琴师,一个会写歌的匠人。
渐渐的,你适应了北京的生活,每天挤在大爷大妈中间去菜市场买菜,跟小贩讨价还价,听街坊邻居骂街,你的北京话越来越地道,京骂同样如火纯青。2009年4月18日的工人体育场,我坐在看台上看你们纵贯线乐队的演唱会,四个人轮流介绍,你的开场白是:“我是纵贯线常住北京的代表,李宗盛”,我觉得特牛逼。
到了六十岁的年纪,无论写什么都是“旧歌”,爱情本就单调,你写了一生不过都是在写自己。
既然青春留不住,还是做个大叔好。你再也不用绞尽脑汁去为别人写歌,不用费尽心思去捧红那些不想捧的歌手,不用操心音乐圈的是是非非,甚至不用在登台前想着刮胡子,你就做你想做的事吧,写你想写的歌。你离开,我们等,你唱歌,我们听。
但别以为从此就可以偷懒了,歌迷不会放过六十岁的李宗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