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得在青年文摘看到过这样一篇文章:《有没有一种价值观让我们安身立命》。文章作者没有给出很明确的答案,而是让读者去判别。在改革开放那个年代,考上大学也意味着工作分配,包分配意味着你不会知道毕业后你会去到哪个城市哪个单位工作。诚然永远没有十全十美,铁饭碗也有弊端,那个年代体制内吃香是人尽皆知,但这几年让体制内的公务员害怕,工资的提升远远追不上:房价的飞涨、孩子教育经费的暴涨和生老病死的费用。铁饭碗在这个千变万化的年代已经不够“铁”了。
今年是2018年,足足改革开放40年,中国从一个刚吃饱的大国变成了吃什么和吃得健康的国家,发生了令世界为之一振的变化。老几代的人,也就是我爷爷那一代的人,他们似乎跟不上时代的节奏。他们会抱怨:饭菜不吃完,东西用多了浪费,晚起晚睡都不可以,生病了挺住不想看医生。在家里能有几分小钱的情况下,也不愿颐养天年,而是喜欢劳碌奔波,用尽身上最后一丁点力气,即使身体早已是残破不堪,但在他们的观念里活着就得做点什么,为家里人付出自己的一分力,也许只是洗洗碗拖拖地看看小孩子,即便看起来微不足道,但也要挥发自己的余热。让老一辈安身立命的价值观是什么?是用自己的力气和能力去让自己的家人过好生活。他们也别无所求,毕竟今天他们已经吃得饱和好,睡得安稳,虽说以前留下的旧疾太多,也不算太安稳。
而我爸爸那一代人,读书出来赚钱的人很多,没文化出来赚钱的人也不少,这是比例的问题,就不深究了。而我爸价值观也很直:如果爱读书你就去,不喜欢就早点出来工作。对此我弟就是这样,未成年就出来打工了,初中毕业,对他而言不喜欢读书就是不喜欢,一家人也曾逼过他但失败了,但他选择了自己的路。而我的姑丈和叔叔,他们算是半个中产,在深圳做生意,在深圳扎根几十年,有了自己的房产。但他们也无一不相信读书是可以改变命运的。因为他们知道生意时好时坏,他们都明白朝四晚九的生活,终会有一天把身体弄垮,这一天终会在明天或者是老年的某一天全部还回去。所以他们把所有的希望寄托在我们这一代。
今天是九月一号,看似平凡的日子,却又代表深重的意义。我的小表弟和小堂妹要上幼儿园;我的大堂妹要上小学了;我的大表弟要上初中了;我的大表妹也快要上大学了。老一辈的人深感没有文化的痛处,他们知道读书是多么重要,以至于他们花更多的时间在孩子们的身上:周末会让孩子补课,会天天关心他们的作业。尽管我那老几辈人初中都没上过,甚至小学都没有读完,但也明白读书是多么的重要。
有没有一种价值观让他们安身立命?答案是有的:在字里行间去找寻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