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
我没有把标题定为《要不要对孩子进行爱国主义教育?》 因为答案是显而易见的。另外,可能有些家长存在一个认知上的误区,觉得进行爱国主义教育是学校的事,但其实,家庭承担着更直接的责任。并且,当家长切实履行这个责任时,也能收到更好的效果。
依据百度百科,“爱国主义”是指个人或集体对祖国持有的一种积极和支持的态度,揭示了个人对祖国的依存关系,是人们对自己家园以及民族和文化的归属感、认同感、尊严感与荣誉感的统一。为什么要对孩子进行爱国主义教育?很简单,人的社会属性决定了我们需要归属感和认同感,小到对一个家庭、一个班级,大到对一个民族、一个国家。这种归属感和认同感将给予个体——哪怕是孩子——精神上的依靠、慰藉以至激励,并进而形成群体的凝聚力。
怎么对孩子进行爱国主义教育?也许首先想到的可能是升国旗、唱国歌,以及看展板、讲故事,但其实,同这些相对仪式化和抽象的东西比较,我们身边有更多孩子看得见摸得着的素材。
比如在这个一波未平一波又起的暑假发生的许多事情。前不久河南暴雨引发洪灾,借助网络和屏幕可以看到无数令人感动的画面——一辆辆挂着红色条幅的货车从各地载着物资向灾区疾驰;抢险过后筋疲力尽的战士们在泥泞中就地酣睡;人们背着、抱着、抬着,从被淹没的医院中转移病人;一群陌生人手挽手喊着号子趟过水深及腰的街道;几名男子在洪流中护送坐在桶中的孩子……这些画面不仅展现着勇气、善良、信任和侠义的精神,同样也传递着守望相助、众志成城的爱国主义的内涵。
就连引爆“野性消费”的鸿星尔克事件,也可以作为一起爱国主义教育的经典案例。有人总结道,鸿星尔克的做法“像极了老一辈,自己忙忙碌碌勤俭了一辈子,一块五块的都小心存在铁盒子里,但只要国家需要,就立刻把盒子砸开,将一切都献给国家”。这个倾囊襄助的行为本身就传递着对国家和人民的大爱。于是,“你支持河南,我们支持你”,顾客们的热烈追捧,以及在直播间里留下的无数又好笑又感人的弹幕,又为人们对“爱出者爱返,福往者福来”的期盼,以及我们这个民族所推崇的“为众人抱薪者,不可使其冻毙于风雪”的朴素正义感做了最好的注脚。
这几天成都爆出疫情,我同孩子分享最新的消息,给她看来自现场的照片,上面有因为长时间包裹着防护服,导致护目镜里水雾弥漫的医务人员,有排成蜿蜒的长龙但秩序井然地等待做核酸检测的居民们,有将被派送到居家隔离的各家各户的大包小包生活物资……我们也取消了前往青城山的行程,我告诉孩子,待在家里不乱跑,就是最好的安全保障,也是对抗疫最好的支持。
我从没有跟孩子提过“爱祖国爱人民”这样的口号,我也不确定她能够对近期耳闻目睹以至亲身经历的种种背后的内涵和精神理解多少,但是我们这个国家这个民族在大灾大难中呈现出的一幕幕感人的场景,就已经是最好的爱国主义教育。
当然还有正在进行中的东京奥运会,看着健儿们奋力拼搏、登上奖台,目睹他们眼含泪水注视着国旗伴随国歌冉冉升起的那一刻,也未尝不是爱国主义教育。
就在上周,我还带孩子参观了蜀锦织绣博物馆,那些美轮美奂的织物和绣品展现了祖先们令人叹服的智慧和技艺。在金沙遗址博物馆,小朋友跟随导游,一边在遗址和展馆中穿行,一边听完了3个小时的解说。了解过去、了解先民、了解历史和文化的传承,又何尝不是在进行爱国主义教育。
以前看到过华侨专门安排孩子回国寻“根”的报道,留学的时候也亲耳听到过移民家庭努力让二代学习中文的故事,但说实话,感觉多少有一些父母的一厢情愿。打个比方,我的女儿出生在成都并在这里长大,她会认为自己随爸爸是浙江人吗?或者,认为自己随妈妈是重庆人?不会的,她认为自己是成都人,因为她生于斯长于斯,同这里有深深的链接。
艾青说:“为何我的眼中常含泪水?因为我对这片土地爱得深沉”。如何对孩子进行爱国主义教育?它不是空洞的口号和走过场的形式主义。让孩子脚踏实地地站在这片土地上,感受每一个当下的发生,耳濡、目染、身体、躬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