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层是政策落实的“最后一公里”,是服务群众的“前沿阵地”。然而,近年来“痕迹管理”泛滥、“文山会海”反弹、考核督查过频等问题,让不少基层干部陷入“被报表填满、被会议淹没、被检查压垮”的困境。为基层减负,不仅是为干部松绑减压的务实之举,更是激发基层活力、提升治理效能的关键一招,需要以制度刚性斩断形式主义的“枷锁”,让实干精神在基层蔚然成风。
破除“指尖上的形式主义”,给基层干部“松绑。“上面千条线,下面一根针”,这句俗语道出了基层工作的繁杂。但如今,“一根针”往往要穿过多重“形式主义的线”:有的地方将“建群”等同于“落实”,工作群泛滥成灾,干部每天要在十几个群里“打卡签到”“上传截图”;有的部门把“APP留痕”当作“工作成效”,明明一张表格能解决的事,非要开发专用软件,让年龄较大的基层干部苦不堪言;还有的考核重“材料美观”轻“实际效果”,逼得干部“白天干工作,晚上编台账”。
这些“指尖上的负担”,看似是技术手段的滥用,实则是官僚主义的变种。基层干部的时间和精力是有限的,当他们被迫把大量心思花在“做表面文章”上,服务群众、解决问题的“主业”自然会被挤占。为基层减负,首先要斩断这些“数字枷锁”,清理冗余的工作群、压缩不必要的线上填报,让“留痕”回归“留绩”的本质,让基层干部能从屏幕前抬起头,走进田间地头、百姓家中。
打破“考核中的层层加码”,为实干导向“立标”。考核是指挥棒,指挥棒偏了,基层工作就容易走样。有的地方考核指标“上下一般粗”,上级部门把任务简单“甩锅”给基层,不考虑地区差异、资源禀赋;有的督查检查“一窝蜂”,同一事项多个部门重复督查,基层不得不“疲于应付”;还有的“一票否决”泛化,将与基层关联不大的事项纳入考核,让干部“如履薄冰”。
这种“层层加码”的考核机制,本质上是“懒政思维”的体现——上级用“考核指标”推卸责任,基层用“材料达标”应付检查,最终损害的是群众的切身利益。为基层减负,必须重构考核评价体系:要科学设定指标,多些“民生温度”的考量,少些“数字好看”的执念;要优化督查方式,杜绝“走过场式检查”,多到现场看实效、听民声;要规范“一票否决”,让考核真正成为激励干部实干的“助推器”,而非束缚手脚的“紧箍咒”。
筑牢“制度上的长效防线”,让减负成果“扎根”。基层减负不是“一阵风”,更不能“雨过地皮湿”。近年来,各地虽出台多项减负措施,但“以文件落实文件”“以会议贯彻会议”等现象仍有反弹,根源在于缺乏长效机制的约束。有的地方“减负清单”沦为“纸上清单”,缺乏监督问责;有的部门“明减暗增”,把减负口号喊得响亮,实际负担却有增无减。
让基层减负落地生根,需要制度的“刚性护航”。要建立减负成效评估机制,定期倾听基层干部和群众的声音,对反弹回潮的形式主义及时亮剑;要完善权责对等机制,明确上级部门“下沉任务”时必须同步赋予资源和权限,杜绝“责任层层下压,权利层层上收”;更要树立“实干者得实惠”的导向,在评优评先、晋升任用中向“埋头干事、不事张扬”的干部倾斜,让“减负”与“激励”形成合力。
基层干部的肩膀,扛着发展的重任,也托着群众的期盼。为基层减负,减的是形式主义的虚功,增的是为民服务的实效;松的是不必要的束缚,提的是干事创业的干劲。唯有持续为基层“降压减负”,才能让广大干部轻装上阵,把更多时间和精力用在解民忧、纾民困、暖民心的实事上,让实干的种子在基层土壤中生根发芽,结出惠及群众的丰硕果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