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基层减负松绑,为实干赋能增效——以治理效能提升绘就基层发展新画卷

基层是党和国家事业的根基,是政策落实的“最后一公里”。然而,长期以来,形式主义、官僚主义的沉疴痼疾让基层干部不堪重负,考核名目繁多、借调频繁无序等问题,成为制约基层治理效能提升的“绊脚石”。新华社文章《让干部“轻装上阵”实干担当——各地各部门在优化考核、规范借调上出实招为基层减负赋能》的刊发,如一缕春风,为基层治理带来了新的希望与方向。持续为基层减负、为实干撑腰,不仅是推动基层治理现代化的必然要求,更是激发干部干事创业热情、提升群众幸福感的务实之举。

一、优化考核机制,让基层干部从“痕迹主义”中解脱出来

考核是推动工作的“指挥棒”,但若考核方式失当,便会异化为束缚基层干部的“枷锁”。一些地方考核指标过于繁杂,重“痕”不重“绩”、留“迹”不留“心”,导致基层干部疲于应付材料、报表,无暇深入群众、解决实际问题。优化考核机制,关键在于树立科学导向,注重实绩实效。要精简考核指标,突出重点工作和群众满意度,减少不必要的台账资料和留痕要求,让考核回归“指挥棒”的本质。同时,要建立健全差异化考核体系,根据不同岗位、不同职责设置考核标准,避免“一刀切”,真正让考核成为激励干部担当作为的“助推器”。

二、规范借调管理,让基层干部“沉得下、留得住”

借调本是上级部门补充工作力量的临时性措施,但近年来,一些地方借调随意化、常态化,甚至出现“长期借调”“变相抽调”等现象,导致基层单位“人去楼空”,工作难以正常开展。规范借调管理,既要严把“入口关”,明确借调条件、程序和期限,杜绝随意借调、超期借调;又要畅通“出口关”,建立借调人员定期轮换、考核评价机制,对表现优秀、符合条件的借调人员,可通过调任、遴选等方式合理流动,对不适应岗位要求的及时清退。更重要的是,要加大对基层的政策倾斜和资源保障力度,提高基层干部待遇,拓宽晋升渠道,让基层干部看到希望、感到温暖,真正愿意扎根基层、奉献基层。

三、强化实干导向,让基层干部在减负赋能中担当作为

为基层减负,根本目的是为了让干部轻装上阵、实干担当。要树立“重实干、重实绩”的用人导向,对在基层一线埋头苦干、业绩突出的干部,要大胆提拔使用,让想干事、能干事、干成事的干部有舞台、有奔头。同时,要建立健全容错纠错机制,对在改革创新、攻坚克难中因缺乏经验、先行先试出现的失误错误,要予以宽容和免责,为敢于担当的干部撑腰鼓劲。此外,还要加强基层干部教育培训,提升其专业素养和履职能力,让基层干部既有担当的勇气,又有担当的底气。

四、提升治理效能,以基层减负实效增进民生福祉

基层减负不是目的,而是手段。通过减负赋能,最终要实现基层治理效能的提升,让群众有更多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要深化“放管服”改革,推动更多资源、服务、管理向基层下沉,让群众办事更便捷、更高效。要创新基层治理方式,运用大数据、云计算等现代信息技术,提升基层治理的智能化、精细化水平。要畅通群众诉求表达渠道,及时回应群众关切,解决群众急难愁盼问题,真正把基层减负的成效转化为服务群众的实效。

结语:

为基层减负、为实干撑腰,是一场刀刃向内的自我革命,也是一项长期而艰巨的任务。我们要以“永远在路上”的执着和韧劲,持续深化基层减负工作,不断优化考核机制、规范借调管理、强化实干导向,让基层干部从形式主义的束缚中解脱出来,以更加饱满的热情、更加昂扬的斗志投入到基层治理中去。唯有如此,我们才能绘就基层发展的新画卷,书写新时代的“基层答卷”。

最后编辑于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转载或内容合作请联系作者
平台声明:文章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文章内容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简书系信息发布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推荐阅读更多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