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起晚清历史,大家都会想到两个关键词:落后,挨打。
但是如果要说到为什么会挨打,估计很多人的认识还停留在“武器落后”这个原因上,那么实际情况到底如何,举几个具体例子说明吧:
先从著名的“三元里抗英”事件说起。
1841年鸦片战争时期,清军与英军正在进行停战谈判,英军一只小部队到广州三元里附近,这只小部队军纪不怎么好。部队里的印度兵调戏了当地乡民韦绍光的老婆。而没想到韦邵光是当地 天地会的首领。
于是这下得罪了天地会,天地会在附近各乡聚集起1万多人,最终把英军中的一个印度马德拉斯土著步兵连(约60人)围困在田地里,当时大雨骤至,英军火枪受潮不能发射(印度土著步兵,英方给他们装备的是比较落后的燧发枪,一遇雨淋便不能使用)。结果在数千人围攻下,英军用刺刀和 天地会高手们肉搏战打了一夜,到了天亮后,终于在英军大部队救援下撤退。
那这场打到今天教科书都记了一笔的肉搏大战,到底打死几个英国伪军?
英军5人死亡,23人受伤。一万VS六十,居然就死了这么几个人?如果说三元里都是些没经过军事训练的农民,那么清朝正规军当时的战力又如何呢?
一、八旗兵的格斗能力:
乌兰泰在挑选驻防八旗军到广西剿灭太平军前线时,就奏称:“驻防八旗已多不习刀矛,弓箭十无五中……唯今所恃,唯以鸟铳……”驻防八旗如此,京师八旗也不过如此。当乌兰泰以原秦定三的黔兵2000别领一部后,所带驻防八旗兵也“唯以奴才所带鸟枪发给教习……黔兵杂以刀矛。”
才教习完毕之后,攻打永安一役,八旗兵杂以威宁兵数百守炮位,被7名太平军士兵持长矛短刀就追得丢弃大小炮位十余,投身激流,宁愿淹死也不肉搏。
八旗马队以吉林、黑龙江马队和蒙古马队为主。吉林黑龙江马队6000,曾经是江北大营主力,可偏偏就是这支主力,在和太平军肉搏当中,望风溃散,甚至有“不及逃跑,下马跪受贼刃者”。蒙古马队素号称劲悍,但是在僧王和胜保麾下,与太平军北伐部队民马杂凑成的马队对战的时候,也是望风而逃。天津知县谢子澄一次亲自率队攻扑独流木城,蒙古马队以为后殿,结果谢子澄被太平军士兵以长矛刺死,蒙古马队数百却在后观望不前,当太平军挺矛上前的时候。马队“轰然溃散,有遁至静海,无鞋无钱,向民间丐食者”,怯懦如此,真是叹为观止。
二、绿营军的格斗能力
绿营的近距离格斗能力呢?作为国家制兵,绿营的格斗能力也别提了。
同样以太平军为例,在广西作战期间,向荣楚军绝对是绿营中第一流的劲旅。但是也是自称“短刀钝矛,难当贼匪藤牌扎针。”打仗都是“贼匪未近,即滥施枪炮,当子尽枪热,不能再放。贼匪即以藤牌滚刀扑我,前排站立不定,惟有后退。”所以向荣打仗一般都是控制很多预备队,讲究回环轰打,所以一般吃亏不大,甚至被称为名将。
鸟枪的准头和杀伤力也实在不怎么样,想一下打死人基本很难。一次鲍超和陈玉成激战,双方主帅位置不过几百步,列阵大斗,鲍超调集全军,凑了200把号称的“准头枪”,对陈玉成齐射,结果人家半根毫毛没伤着。
三、湘军的格斗能力
湘军之类的练勇呢?
当然比传统军队好一些,但也有限。因为本来曾国藩, 胡林翼二人就是最不提倡“以身向土木炮石攻打”几次出名的肉搏格斗,一次就是太平军的“飞将军”曾天养先单人独骑刺伤塔齐布的坐骑,自己却不小心马失前蹄反而被刺死了。湘军讲究的是结硬寨,打呆仗,立住阵脚,以炮铳轰打,偶有攻扑。也不过是抛火罐,扔药包。绝少大部队白刃列阵而进的。
反观当时的西方军队,却是出乎意料的重视肉搏。大部队列出完整阵线,上刺刀作白刃冲锋的战例比比皆是。这种白刃冲锋,需要极大的纪律性来约束。对神经的震撼是惊人的。不要以为洋鬼子不敢和我们打白刃战。恰恰相反,洋鬼子认为和我们打白刃战是最合算的。
清朝的炮台炮位一般设计都很落后,顶上没有保护,但是在炮战对射中,清朝士兵还有不逃跑的勇气。往往洋人一发起白刃冲锋,清朝士兵就崩溃了。
广州海口的车歪、横当、海珠等等一系列的炮台, 都是洋人用白刃冲锋拿下来的,而且伤亡轻微得超出我们的想象。这里我就不说了,免得伤大家的心。谢老导演拍的电影中清军将领挥舞长刃双手刀砍倒六七个对手也只能存在在我们的想象中。另外,定海那么多八旗绿营将士殉城,也是洋鬼子白刃突击拿下来的,洋鬼子死2人,伤15人。
为什么清朝军队的战斗力如此低下?我以前的文章里也分析过,所有中央集权的国家,最后为了能坐稳江山,都难免要刻意弱化武官的地位,否则根本无法保证稳定的统治。
说完军队战力,聊聊国民态度。
当时的英军看出清朝国民对官府只是惧怕,实际上并不拥戴,所以所到一地就马上贴出安民告示,明确表示他们是跟官府打仗,与百姓无干,购买军需补给一律给现金,于是老百姓争先恐后的推着小车给英军送补给。
1842年(清道光二十二年),清朝在与英国的第一次鸦片战争中战败。清政府代表在泊于南京(时称江宁)下关江面的英军旗舰康华丽号上与英国签署《中英南京条约》。条约规定五口通商口岸允许外国商人居住,但在宁波、厦门、福州、上海都准外国人建起领馆之后,唯有广州把外国人挡在城外。所以,占据香港的英国舰队每隔一段时间,就要到广州来谈一次,或打一仗,来解决进广州的“入城”的问题。当时的驻广州的两广总督是后人称为六不总督:不战、不和、不守,不死、不降、不走的叶名琛。关于英军进攻广州的情况《泰晤士报》中国特派记者科克做了生动的描述:
...仍然没有投降的迹象。这些奇怪的中国人看起来已经习惯于此。舢板,甚至货船像伦敦驳船一样在河上行驶。照旧停靠,百姓到岸边,注视飞过他们头顶的炮弹。距离“费勒吉敦号”耗二百码内,一户人家在临河的房间内吃饭,而此时“费勒吉敦号”还在不断地发射,炮弹在他们头上几英尺处飞过,炮火明亮。屋内纤维稀见,屋内的人照样吃饭,好像外面没有发生什么事,我听说尽管没有亲见三班,整天一直从一艘船发到另一艘船,向正在炮击省城的水手售卖水果蔬菜,谁能明白这是一个什么样的民族?
在1900年8月14日,八国联军攻打北京皇城,皇帝的子民们竞相扶逃命。当时的清兵 和义和团兵不下20万,大清和八国联军比例约10:1。
装备上清兵一样不缺,而八国联军的重武器还不如守城的清兵多。然而清兵逃了个精光!留下了穿布衣长 衫的百姓,也留下了这张真实的民众竞相扶梯相助八国联军的照片。
八国联军的独轮车运输队。难道不该是军民同仇敌忾,誓死保卫皇上吗?
官员给八国联军送锦旗褒奖联军在北京的所作所为,旗上写着“祝效华封”,“万国咸喜”。
对于老百姓来说,这是一场和他们无关的战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