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678年,康熙皇帝下旨处死吴三桂的所有孙子,包括建宁公主的两个儿子。建宁公主吓坏了,哭着跪到康熙跟前:“姑姑求你,放过我的两个儿子吧!”
康熙心意早定,根本没有搭理建宁公主的恳求。
那么问题来了,读过《鹿鼎记》的人都知道,建宁公主与吴应熊的婚姻名存实亡,她明明和韦小宝私奔了,为什么还会给吴应熊生下两个儿子?
实际上,《鹿鼎记》中的建宁公主纯属虚构,真正历史里的康熙皇帝并没有一个封号或名字为“建宁”的妹妹。
纵观清代近300年往昔,也仅有一个封号为“建宁”的公主,她就是文章开头提及的,皇太极的14女,顺治皇帝的妹妹,康熙皇帝的姑姑,后改封“恪纯”的“和硕建宁长公主”。
建宁公主生于1642年,本名唤作“阿吉格”,母亲乃皇太极某个不得宠的蒙古庶妃。顺治皇帝登基时,建宁公主年仅3岁,还是一个不懂事的小孩子。
或许正因公主的母亲非常低调,所以她们母女二人才能在那个风谲云诡的后宫顺利生存下来。
13岁那年,为拉拢防备平西王吴三桂,顺治皇帝下令把建宁公主赐婚给吴三桂的儿子吴应熊,令吴应熊不得不以额驸的身份留在京城,充当吴三桂“送”给清朝廷的质子。
虽然二人是包办婚姻,可建宁公主与吴应熊的夫妻感情却相当深厚,先后为吴应熊生下几个孩子。日子在平淡中悄然流逝,转眼便到了康熙朝。
某天夜里,一个装扮普通,看上去很不起眼的人悄悄敲响吴应熊在京师的住宅大门,吴应熊亲自迎接此人,把他带到书房,屏退众人进行密谈。
这个人等到所有下人全部告退,立马掀开遮挡面目的草帽,朝着吴应熊跪下,恭敬说道:“属下拜见少主,主公命属下前来,实乃迎接少主回云南,与主公共谋大事。”
吴应熊的神色当场大变,他下意识左右看看,暗自庆幸自己未与公主一起迎接父亲派来的使者。
那人观吴应熊表情变化,心下一惊,不等吴应熊回应,开口又言:“少主,主公在云南十分想念少主,还望少主与属下一道回云南,见见主公。”
吴应熊的眸中似乎闪过一丝动容,他轻轻合上双目,仿佛思考片刻,终究摇了摇头,拒绝道:“我的家在京城,我的妻子和孩子们也在京城,我不会回去与父亲一同起事……”
顿了顿,吴应熊又道:“我早有耳闻,皇上打算撤藩,我不知道父亲身边,究竟是谁在撺掇父亲与朝廷做对,但请你捎带一句话给父亲,他离开故土已有十余年,云南再好,也不是久留之地,父亲难道不想落叶归根吗?”
吴应熊一句话,反而更加激起吴三桂的反抗之心。
手握权势,掌控云南十余年的吴三桂本就渐渐不满足于当一个藩王,再听到康熙想要“撤藩”,当即气上心头,转头即兴兵造反了。
吴三桂称王,与清朝廷对立的消息传回京城,康熙皇帝震不震惊无人知晓,反正吴应熊的性命是难以保住了。
建宁公主几次入宫恳请帝王开恩皆未果,只能眼睁睁看着心爱的丈夫与长子先后毙命于残忍的绞刑之下。
其后,康熙皇帝下令,把吴应熊其余幼子全部幽禁起来,建宁公主的世界就这样崩塌大半。
吴世璠是吴应熊的庶子,在见过吴三桂派来的随从后,吴应熊亲手把吴世璠托付给随从,拜托他带吴世璠回云南,让吴世璠代替他孝顺吴三桂。吴三桂也确实很喜欢吴世璠,吴应熊死后,吴三桂称帝,立吴世璠为“皇太孙”,意欲把“江山”传承给吴世璠。
只不过,吴三桂的想法是好,怎奈抵不过命运安排。同年夏天,吴三桂病重,未等吴世璠从云南赶到衡州,便憾然辞世,留下一片隐有分崩离析迹象的烂摊子给吴世璠。
与此同时,气急的康熙皇帝再度想到仍在京城的吴三桂孙子们,又生出杀心。于是就有了文章开头那一幕,惊恐的建宁公主闻讯,匆忙跑入宫中恳求康熙皇帝。
康熙皇帝未有动摇,公主只得扭头去求孝庄太后。孝庄太后虽没有见建宁公主,可建宁公主与吴应熊的孩子们却暂时保住了性命。
当然,也仅是暂时而已。
因为,当吴世璠负隅顽抗失败,自缢而亡后,平定三藩之乱的康熙皇帝在吴三桂的王府中搜查到许多吴应熊偷偷寄给吴三桂的信件,内容暴露吴应熊的真实态度,原来他不是舍不得公主与孩子,才没有离开京城,而是他打算在京师悄悄充当内应,支持父亲谋反。
康熙皇帝的震怒可想而知,这一次,哪怕建宁公主再怎样苦苦哀求,他也下定决心,必须斩杀吴应熊所有子嗣,包括建宁公主的孩子们。
一夜之间,建宁公主彻底沦为孤家寡人,康熙皇帝怜惜姑姑,多次下诏安慰姑姑,可即便如此,他却依然无法弥补建宁公主丧夫丧子的悲恸。
63岁那年,可怜的建宁公主在空旷的公主府悄然病故,结束了自己痛苦的一生。
参考资料:
《清史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