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早接触“越狱”这个概念是通过观看美剧《越狱》,故事以弟弟迈克尔营救哥哥林肯开始,弟弟认为林肯含冤入狱,精心策划了一系列的越狱计划,最后结局令人满意。
《越狱》的亮点在于主角的精心谋划和准确执行,阴谋论的味道给剧情增加了特殊的吸引力,这是一个爽片。
后来又看了一部越狱题材的电影,《肖申克的救赎》,乍一看,好像是一个叫“肖申克”的人成功越狱,得到了救赎。其实不然,主角安迪,关押他的地方叫“肖申克监狱”。
令人印象最深刻的不是主角在大雨中光着上半身仰天长啸,而是布鲁克斯的自杀。
这就要提到《肖申克的救赎》中的核心概念“体制化”,大意就是一个人习惯了某种生活模式,哪怕是很差劲,他也不愿意改变,因为这一切早已成为习惯,刻在了骨头里。
布鲁克斯就是“体制化”的典型受害者,他坐了50年监狱,一次又一次地申请出狱,一次又一次地被驳回,看起来这个“申请-驳回”至少重复了50次。布鲁克斯就像斯金纳箱子里的小老鼠,已经习惯了这种无助,最终成功地被体制化,成为了肖申克最熟悉的面孔。
但悲剧的是,剧情突然变了,就在布鲁克斯打算在监狱里度过余生的时候,监狱决定释放他,这突然出现的“希望”反而害了他。就像是一个人习惯了黑暗,突然给了他光明,却会刺瞎他的双眼。
所以,《肖申克的救赎》不仅仅是讲越狱这一个主题,更多的是对“限制行动自由”的深刻思考,终极形态是“体制化”。
以上两部作品,据说都参考了另一部作品,据说那部作品最早提到“越狱”这个想法。那就是大仲马的复仇爽文《基督山伯爵》,主角唐太斯住了几十年海上监狱,最终成功逃脱。
最近又看了史泰龙的越狱神作《金蝉脱壳》,和以上作品不同,他是主动选择进入监狱,然后寻求漏洞,因为他是的工作就是“越狱”,工作内容为测试一座监狱是否足够安全。也就是说,他的工作是为了防止以上作品中的主角越狱,他的目的和他们相反。
《金蝉脱壳》中主角还写了一本书,系统总结了越狱的方法论,大概是以下三条:
1.熟悉布局;
2.掌握日程;
3.里应外合。
这3点也是这系列的核心。
以上内容都是和逃脱监狱有关,也都有相关的剧情,最后都是主角获胜。
记得有人说过,世界不过是一个又一个“牢笼”套在一起,总会有更大的“牢笼”在外面。以上作品中的主角虽然成功越狱,但还要面临更大的牢狱,那就是生活,或者叫社会。
就像是一个人摆脱了地球的吸引力,但还要面临太阳的吸引力,一层套一层,永远无法逃脱,只不过监狱大了一些。
说到底,还是《肖申克的救赎》思考的更深入,监狱控制人的并不是“围墙”,如果关系疏通好,牢里的犯人也会得到额外的便利,这也是一种现实,哪里都是如此。
那么,真正困住一个人的是什么?
规则,无形的枷锁反而最为致命。它才是限制犯人的真正武器。
无形的枷锁,只会限制牢里的犯人吗?
答案很明显,不是的,每个人都要受到它的限制。规则,潜规则,规矩,道德绑架等,都在时时刻刻约束着一个人。
大多数时刻,这些规则是积极的,维护了社会的和谐,但有时候却也有负面作用,束缚了人的手脚,让人寸步难行。
人总有这样的时刻,虽然身体自由,但就像是笼中兽,动弹不得。
这时候,就需要一点“越狱思维”了。
如果我把现状分析清楚了,就相当于熟悉了布局;梳理了各个角色的信息,就相当于掌握了日程;自己的努力,加上别人帮助,就是里应外合。
如果足够幸运,最后就会摆脱这种困局,进入更大的“牢笼”。活动范围变大了,总是没错的。
人生何处不是“牢笼”,希望“越狱思维”能住助我一臂之力,让我更接近自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