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不是周末的周末,这也许就是加班给人最大的烦扰。孤独是痛苦的放大器,对比是不幸福的来源,一个人的世界都是理所应当,没有对比就没有伤害,在信息高速流转的今天,过量的信息每天洗刷着每个人的大脑,让人充斥着迷茫与不满足,在近似无限的信息中捋不清逻辑,找不到方向,迷失自我。牢骚是无益的,改变不了现实,更加重了厌倦的情绪,不如先放下工作,发完牢骚好好加班。
一直记得上学时期末考试的一个作文情景,讲一个渔民在沙滩上晒太阳,一个富豪过来和他的问答。
富豪:怎么不去打鱼呢
渔民:为什么要去打鱼
富豪:挣钱啊
渔民:挣钱干啥呢
富豪:等你挣了足够的钱,就可以没事的时候在沙滩上晒太阳了
渔民:我现在就在晒太阳啊
富豪还可能是个成功的例子,大多数人都是忙忙碌碌的打了一辈子鱼,也没有挣够了钱,躺在沙滩上晒太阳。生活、理想、物质往往交错纵横,分不清哪个是目标,哪个是手段,人人都有答案,每个答案都有自己的理由,人其实是一个追求逻辑自洽的循环,想清楚的想法,对于个人来说就是现实。今年有幸读了刘擎教授和罗翔老师的两本书,哲学教授与刑法教授都不约而同的对康德的崇拜,其中有一句话引用多次,奉为座右铭:
人是目的,不是纯粹的手段
人们所做的一切都是为了人更好,人可以是某个非人的阶段性的目标的手段,但人不能只是纯粹的手段,人是最终目的。例如人工作是为了人生活的更好,公司的目的是盈利,人在获利这方面与公司的目标达成了共识,人付出精力、时间、体能,帮助公司完成获利的目标,并以此反馈性的使人获利,为人更好的生活提供物质基础,人和公司的关系更是一种合作或者交换,理论上的平等,任何以公司这类集体的利益为最高利益,而牺牲人的措施和想法都是违背初衷的,而集体甚至没有具体的对象,只是一个抽象的概念,牺牲具体的人而达到集体的幸福是需要警惕的,尤瓦尔赫拉利在人类简史中说到,集体的进步未必代表个体的幸福,只是代表效率的提升。人不能只是一个螺丝钉。
但现实中,应然和实然永远存在差距,人们应该有对应然的向往和努力,但对个人的人生指导来说,实然更为重要,人是社会关系的总和,人生活在社会中,而且是现在的社会中,社会中的种种矛盾是个人难以改变的,顺应社会的习惯不是最好的生活方法,但一定是最省力的,如果没有对抗社会惯性的信心和勇气,随波逐流未必不是一种好的选择。人在现实中也是某种意义上的商品,商品的价格不取决于价值,而是决定于供需比,否则一支笔的价格怎么可能高于一碗饭呢,人也是这样,人在社会中的价值取决于你在社会中的不可替代性有多大,而不是取决于你能创造的价值有多高,遥远的救世主中说,能人所不能,忍人所不忍,这中间就是生存的空间,换句话说也是人不可替代性体现的两种方法。
扯来扯去竟然说服了自己,一直加班不是一个好的社会现象,但对个人来说,这是忍人所不忍的生存空间,以提升自己的不可替代性,毕竟我自信改变不了世界,只能改变自己,或许第一个内卷的人也是这样来的,我厌恶他,但也理解他,加班继续,日更继续,生活继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