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是一个终身学习的信仰者,当你打开一本书,期待享食一顿知识盛宴。果不其然,书中观点让你脑洞大开,自认为自己的大脑系统又得到了一次升级,于是满欢欣喜的去开始读下一本书。一本接一本的读,不断的满足大脑对新知识的好奇、求索欲望,由此还出现了所谓的知识焦虑感。可是,某一天当你打算好好写一篇文章时,却感觉大脑的知识存量依然不够用。你感叹书到用时方恨少,于是拼命的再去学习。最后依然无法写出一篇自己满意的文章,或者无法持续的产出。你认为自己还是学习不够,继续拼命的学习,结果却依然失望。
这种情况只会更加加重你的知识焦虑感。你应该把书放下,出去走走,换一下思维,想一想你的学习模式是否存在了问题。
你应该输出式的学习,而不是学习式的输出
大部分人,在从小学到大学的学习过程中,被动接受了一种填鸭式的学习模式。并认为这种模式才是标准的,高效的。当离开校园进入社会大学,面对浩瀚的知识海洋,殊不知这种传统的学习模式,已经无法适应新形式下的学习需求。因为学习,早已从满足教育系统设定的教学要求,过渡到为了满足自我价值的提升为目的。
学习的本质,在于求知,服务于转化知识到创造知识。如果只是注重求知,那么就不会认识到输出的重要性。学习输入和输出模式如同某项生物功能,用进废退。在常规的输入型学习模式中,反复训练的只是输入功能,自然输出能力欠缺。
转换新的学习的模式,就是要以应用输出为目的的学习模式,不断训练我们知识输出的能力。存量知识一定是有限的,为了满足持续的知识输出需要,必然被迫要求持续的学习。但这个学习过程,是有方向性的,为你预选的知识输出服务的。比如说你会对一些事情有自己的看法,有一些更好的理解,或者是你希望在这个点上有一些不一样的解读。那么为了找到一个让你满意的回答或者解读,就需要主动去获得和查阅一些有用的资源。这种资源,包括人物访谈、讲座、书本或者朋友间的闲聊。这个学习的过程,它不再是一种被动的学习,而是主动的把你这些学习的资源转化成一种可以供输出的一个过程,一种再创作的过程。哪怕你只是想去看一本书,重点不在于你如何辛苦努力的啃完这本书,学到了这本书所带给你的一些想法,而是需要你首先清晰的明白你需要输出什么,而再去找到并努力啃完这本书。
输出式学习模式
拿读书为例,复原一下这种输出式学习过程。当你拿到一本书,首先第一步是简单的去了解这本书,从扉页、目录到致谢,十几分钟时间就把这本书都翻一遍,大概的了解作者的写作思路,思考的脉络和框架。然后你需要合上书,开始启动输出式学习的思考过程。你首先需要提出一个问题,想想这个问题如何能够转化成为你的一个可输出的成果。比如一篇立意新颖的读后感,一篇可以写成知识普及性质的文章,或者只是抛出一个来启发更多人去思考的信息点。抱着这样一种资源提供方的输出者心态,你再去精读这本书。精读的过程将更有针对性,这个学习的过程也将更加高效。
从读书的例子向知识学习领域推及开来看,这种学习模式即为一种输出型为主导的认知过程。勤加练习,你会发现这将使得你的学习脉络更加清晰,更富有成果性,也能更加能够有效的记录你的学习历程。
--end--
作者简介:曹涛,产品经理。关注互联网+文化、教育和人工智能领域。微信公众号:曹涛CT,欢迎交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