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汉初年,在行政区划上实行的是郡国并行的体制,也就是在沿袭秦朝郡县制的同时,又分封了很多诸侯国。
为什么明知道郡县制是统一集权国家的最好选择,却反而要实行分封制呢?这事儿汉高祖刘邦也是不得已而为之——有跟着他打天下的开国功臣需要安慰啊,有那么多刘氏宗亲需要安排啊。因此刘邦再强势也还是选择了妥协。
这样以来,汉王朝的版图中就有了两种行政区划形态:一种是“中央——郡——县”,另一种是“中央——封国——郡——县”。
汉朝初年的郡县,在秦朝40个郡的基础上,增加到了54个郡,而且这个数字不断增加,到了西汉末年孝平帝时期,郡的数量达到了93个。汉初郡国并立,由中央政府直接控制的有15个,分别是河东郡、河南郡、河内郡、云中郡、广汉郡、南阳郡、南郡、汉中郡、巴郡、蜀郡、陇西郡、北地郡、上郡、上党郡、内史郡等。
汉朝的分封的诸侯国也很复杂,既有作为策略的分封,又有作为制度的分封;既有异姓的分封,也有同姓的分封,既有封国,也有封侯。最初的异姓王是在楚汉战争中形成的,这样的情况主要有韩王信(统领韩国故地)、赵王张耳(统领赵国故地)、淮南王英布(统领淮南地区)、齐王/楚王韩信(统领淮北之地)、梁王彭越(统领魏国故地)、燕王臧荼(统领燕国故地)、长沙王吴芮(统领湖南东北部地区)、闽粤王无诸(统领福建部分地区)等。
刘邦对这些异姓王并不放心,他认为“异姓不得为王”,因此后来采取了一系列翦除异性诸侯王等行动,先后诛杀韩信、击破韩王信、碎尸彭越、击杀英布等。
然而,异姓王的威胁虽然消除了,同姓诸侯王国却并不让人省心,随着诸侯王国羽翼日益丰满,势力不断强大,对中央的离心力日益突出,最终形成了叛乱之势。先后有济北王、淮南王、吴王等诸侯王国起来造反,最终形成七国之乱。
到了汉武帝时期,实行“强干弱枝”,颁布推恩之令,诸侯国面积不断缩小、势力不断减弱,王国由朝廷派官吏管辖,已经和郡县没有太大差别。而诸侯王们,也没有实权,不过问政事,穷的只剩下钱了。
与此同时,汉武帝进一步加强了对地方的控制,将全国划分为13个州,每个州统领若干郡国,设立刺史,负责监察所属郡国。13个州分别是豫州、冀州、青州、兖州、徐州、荆州、扬州、益州、凉州、幽州、并州、朔方州、交州等。
以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