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两个人在同样一个领域,工作了同样长的时间,但结果却天差地别,一个表现平平,而另外一个成为了大师。区别在哪儿呢?区别就在于是否对自己成功所需要的技能进行了刻意练习。
那怎么样进行刻意练习呢?第一个方面就是要避免自动完成。比如“说话”这件事,很多人说了一辈子的话,到最后你发现他表达部清楚,而且会说得很多。很明显就是他没有在说话这件事上去刻意的练习和提高。当然这也说明他没有培养自己思考的习惯,因为清晰的表达,代表一个人清晰的思考。你比如说要和朋友见面或者客户见面,那你要问自己,我上次在做类似的事情时有什么交流的不太好的地方。表达逻辑有问题,对方听了半天不知道我在讲什么,那就练习,结论先行这个原则。先练习一下,就是先把观点,把自己的论点,先表达出来。但是很多人做事,是随着自己经验的积累,做这个事情会越来越轻松,越来越成为自己的舒适区,然后就把自己越来越熟练,自己已经可以做到六十分的东西,就自动地保持那个水平。但这样就永远不成为真正的顶尖的专家,这就是为什么大部分人在某个岗位上五年以后,就陷入能力增长的瓶颈,因为他已经做到60到80分了,已经做得比周围人好了,就可以满足了。但是有的人不满足这一点
他在他的领域也可能把事情也做到95分了,但还不允许自己进入自动完成的状态,非要刻意学习各种新技能,把它做到96分97分98分,所以我们也可以把刻意练习理为要把事情做到极致的工匠精神。在巴黎的旅游有两件事让我对工匠精神有了更深刻的理解,一个就是红磨坊的表演,我是头一次感受到艺术的巨大享受、给人所带来的巨大享受,他们的舞蹈可以用出神入化来形容,全场几百人,可以说是鸦雀无声。每一次表演结束以后,你的那两个胳膊就好像电动的一样,自动的自发的鼓掌。包括他的表演的脱口秀节目,就是类似脱口秀或者小品的节目,然后叫上一个中国人上台去交流,实际上我们都听不懂她说的是什么,但是它每说完一句话大家都乐得前仰后合。我真的相信,这些大师的境界真的是刻意练习的结果。你像我们平时看有的小品,都能听懂他说什么,就是觉得不乐。而如果我们相信那些卓越的表现是刻意练习的结果的时候,我们就会相信自己也有潜力,只是还没有通过练习把它发挥出来而已,就像我们的播音,现在肯定不是最好的,但是我们相信它最终一定会变成最好的播音,而且我坚信,我们团队和我们这个教育系统最终会成为带动最多的人学习和读书一个系统。
这个信心来自于哪儿呢?一个方面就是我们和别人内容的差距,包括推广的差距,最终是可以通过练习来弥补的。另外那也是我对我们团队有信心。
我们今天说的事情就是不要让你做的事,变成自动完成,因为如果要自动完成的话,我们还是有一定的演讲的经验,可能十分八分钟也能完成一段录播。但是这样播出去呢,只能说是说得过去。最重要的是很难再有更大的提高了。而我们每次录播前的内容的准备,不仅是把内容准备好了,还要反复斟酌如何去表达,才能够让人们更容易明白,而且用最精炼的句子去表达,不仅是明白,最好是能够对人们有触动能够产生行动。
那今天我们所谈的核心内容就是:不要让你达成目标所需的关键技能变成自动完成的状态,而要通过刻意的练习不断的提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