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现搜索是一件超级棒的习惯,只不过在这个习惯之前,一定还要培养另一个习惯作为支撑,那就是要有随时记录感想的习惯。
只要随手记录下来,日后就可以通过强大的搜索功能实现快速的思维理顺。
这一点又是简书不具备的,而讯飞语记很好。
不过我好像还是很喜欢简书,随心所欲的自由,没有顾虑没有强求,随时随地想发就发,即便有陌生的关注者,如果不投稿,还是被埋没。
有时候会觉得,不能很好的整理自己的思想的时候,是需要被埋没的,不会有另外一双眼睛看见我的不堪,同时还能满足自己想要展现在平台上的强烈渴望。
不是每个人都一样,也不是每个人都不同。
人类发展的过程,既有统一,又有分别。这不矛盾,因为压根就不能站在同一个角度观察这个世界,以及这个世界上的所有人。
作为基因里的共性,人都有相同的一面,作为个体的体验差异,又会有不可避免的千差万别。
在网上看到武志红老师的一句话:越懂接受,越自由。
一下子被震撼到,这是多么深刻而又有力的话语,简单几个字,道出人性中太多欲说还休的东西。
如果一个人不能接受自己的过去,那就意味着他根本没办法拥抱自己的未来。
如果不能接受当下,就会一直渴望去改造别人,继而忽略关系中的重要信息。
如果不能接受自己的悲伤、愤怒、内疚等等因自恋而产生的情绪,就容易要么盲目堕落,要么盲目自以为是。
总之,接受才是面对真实的第一前提。
于是,想到自己从小到大的经历,在接受相貌不足这个事实之前,是活在恶梦里的,看世界的眼神,都是带着埋怨的。总是在如果、假设这样的幻境当中,背靠着阴暗的角落,怎么都不肯向前一步。
后来我想“不接受”的另一个潜台词应该就是“我不值得被这个世界所接纳……”如此,又如何能感受世界的暖意?
美国人本主义心理学家罗杰斯说,一个人的人格就是这个人过去所有人生体验的总和。
那也就是说,一个不接受自己过去的人,不就等同于是在否定自己人格中的一部分吗?
又想到自己写过的所有的文字,记不起来具体内容,可是,它们一定在我的体内存在过,是我过去体验的一部分。
这样想的时候,会觉得很奇妙,接受自己,也承认从自己体内生长出来的一切,有了这样的能量,就有了接受当下的勇气。
一个正面的循环开启,世界就会变得越来越明媚。
就像搜索自己写下的文字一样,搜索自己人生的点点滴滴,先接受,后剔除。
这样似乎就回到我从前说过的话,无论如何要有与一地鸡毛握手言和的心,否则此生难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