午间时分极其安静,隔壁的工地终于不再乒乒乓乓嘟嘟哒哒,眼看着那几座高楼从开始挖坑,打地基……
我时常想,养孩子又何尝不是跟盖楼一个道理呢。你把一个一尺长的小婴儿带到这个世上,他净如白纸,你要如何建造他,如何一点点给他注入新生事物,最后又期盼他能站在一个什么样的高度来看待这个世界与未来?也许我们从一开始就应该有个初步想法与期待。
现代社会家长大概分两类吧,第一类是不希望孩子输在起跑线上,从计划生育到胎教到早教到特长班补习班……按照自己的规划一路走下来;第二类崇尚快乐教育,顺其自然,认为孩子的童年快乐是最重要的。
而我,一直是第二类家长,施行不干预政策,期待孩子充分发挥自己的天性,但会告诉她生活以及社交的一些基本准则,比如做错事情要说对不起,接受别人给予的食物和帮助要说谢谢,动别人的东西要经过别人同意,见到认识的长辈和好朋友要主动打招呼,别人问话要礼貌性回答,吃东西不可以吧唧嘴等等。
三岁半儿子入托,幼儿园会不受家长控制地教授一些知识,儿子逐渐会画画做手工,会认字,诵读弟子规和一些唐诗。可我发现,小小的他竟不觉得那是学习,不知压力为何物,开心地玩游戏似的给我讲述她学到了什么,并在得到我的肯定之后有不小的成就感。我没想过他这么小年纪能有多丰富深刻的知识学问,这一切都是兴趣使然而已。
但建立一个好习惯却是能够影响其一生的,我觉得。所以从他很小的时候我就培养她阅读的习惯。
其实给孩子讲书还是次要的,比陪孩子讲书更重要的两点应该是环境影响和坚持。我从不相信一个根本不爱读书的人会培养出爱读书的孩子,以身作则,丰盈自己的同时也在潜移默化中影响孩子,岂不两得?
可是现代社会诱惑太多,有让孩子们废寝忘食的动画片,有让人痴迷沉醉的手机游戏,能坚持长期读书真的不是一件易事。所以要让孩子喜欢上读书,只靠说教、讲道理,自己不身体力行、潜移默化恐怕是不行的。
在选择书上我却从未考虑过太多,大众评价比较经典的绘本和故事书是首选,目的是培养兴趣和习惯。事实证明她的语言表达能力和专注力在同龄人当中算是比较好的。其他方面我倒从未刻意发展,从观察到了解他的性格造就了他的兴趣偏向,但没打算在五岁以前有所干预和加强,可是也时常困惑:这么不作为真的好吗?
有一天,我听见他在跟一个弟弟玩儿时嘴里下意识的念叨:孩子咳嗽老不好,多半是肺热,清肺热快用小儿清肺止咳颗粒。也许老一辈儿的人会觉得这孩子好聪明,广告词听几遍就这么溜了,可是这让我又诧异又担忧,是自己的失职没有带给他更纯净、对他身心更有益的环境,我一直认为人的心灵空间是有限的,里面装了没用的东西就放不下有用的东西了。孩子的表现可见环境对人的影响有多大,我们常常会阻止别人抽烟对孩子的伤害却总是忘了污秽的话语对孩子心灵上的影响有多深。
孟母三迁的故事流传至今,它生动而深刻地说明了环境育人的道理。
上一年级了学校开始给孩子读论语,每天坚持诵读一些篇章,这一简单行为让我见证了小孩子机械记忆力的强大。有句话说:读书百遍而义自见。尽管读这些经典之作目前对他来说可能还不懂其意,但我相信对他的影响是潜移默化的。别的不说,有了这些基础我家儿子到了中学学文言文估计会觉得易如反掌了吧。
常种花的人经常能够看到,同一时间播种在同一花盆的花苗,越是先长起来的那颗就越能呼吸到高处的阳光空气和水分,它的根就扎得越牢,越是长得慢的那颗就越是长不起来。所以我希望强大孩子们的内心,健壮他们的骨骼,培养孩子也不失为一种高瞻远瞩的投资呢。
我希望尽我所能给孩子创造更好的环境,多陪他们玩儿,多听他们说话,把我觉得好玩儿的事情和我童年有意思的事情告诉他们,尽力拓展思维,扩展视野和心胸,建立良好的生活习惯和生活方式。我不求日后他们飞黄腾达事业有成,只希望他们一生都能够豁达洒脱,无论遇上什么样的挫折困难和痛苦都能够坦然面对,从而到达生命中那些常人无法企及的高度,如此,他们的世界才能更辽阔,他们才能站得更高看得更远收获更多,才不枉此生来过。
我知道,关于孩子的教育仁者见仁智者见智,网上也是众说纷纭,作为平凡世界一个平凡的母亲,我希望自己始终能坚守初心,多年后,回首此刻,心中还是一片澄澈和无悔,天空依旧是淡淡的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