毛泽东是一代伟人,不仅政治、军事方面有着非凡的才能,文学、艺术方面的功底也非常之深厚。
这些才能是如何得来的?酷爱读书是一个很重要的原因。通过《毛泽东的阅读史》这本书揭露的毛泽东读书的一生,我们来管窥一下。
对于读书的态度
在读书方面,毛泽东的态度十分明确,借用一句话来形容就是:不读书、吾宁死。
从这本书里面有一段描述可见:毛泽东是1976年9月9日零时10分逝世的。根据病历记录,9月8日那天,他全身都插了管子,时而昏迷,时而清醒,清醒过来就看书、看文件,共11次,用时2小时50分钟。最后一次看文件是下午4时37分,7个多小时后便辞世了。这样的情形,已经不是活到老,读到老,而是读到死。
读书的目的
只有目的明确,目标清晰,才能真心的原意去做一件事情。毛泽东对于读书这件事情的目标很明确,就是为了增长本领。
我们队伍里边有一种恐慌,不是经济恐慌,也不是政治恐慌,而是本领恐慌......我的工具不够,今年还只能作工具的研究,即研究哲学、经济学、列宁主义,而以哲学为主。
对于很多人来说,大学毕业能掌握的知识,在毕业后2-3年左右能用的基本上就用光了,不能用的以后再也没有机会再用了。要想再增长本领,除了广泛的社会实践之外,大量的阅读,就是最经济、也是最有效的一种方式。现代社会,真正的牛人不读书的寥寥无几,即使不读有字之书,无字之书(隐形知识)也一定学习了不少。
有句话叫你阅读的书籍里面,藏着你层级的影子。也就是你最喜欢读的那几本书,是你的思想资源。毛泽东的思想资源明显的受益于《战争论》《孙子兵法》《资本论》这些。
而且笔者还发现,很多厉害的人,如果你深入的研究发现,其精神资源都来自于某几本书,比如李笑来:《动物庄园》、《超越感觉》、《围城》这些书跟他密不可分。
逻辑链条:从掌握知识到实践创造,体现了从主观到客观、从认识世界到改造世界的实现逻辑。
读书的方法
一是经典的和重要的书反复读。
着眼于现实实践,围绕中心工作而读书,是毛泽东阅读的需求主线。
这对于我们来说,很具有指导意义,书山学海,我们不能迷失方向。对于身处职场的成年人来说,基于兴趣的阅读,成效不高,重点要跟工作有关系,才能为我们带来更多价值。有时候“现实”一点没毛病。
二是相同题材内容的书,毛泽东习惯把叙述不同甚至观点相反的著述,对照起来读。
读相同题材的书,能防止某一本书由于作者的局限、看问题的角度等原因造成的以偏概全的错误。
读相反观点的书,能防止我们陷于价值观偏见,如果某本书写的偏离事实,但是跟我们的价值观契合,那么读这本书并不能为我们带来新的认知,因为我们大脑会主动的过滤跟我们观点相左的信息。
三是读书习惯于“手到”并注重讨论
手到是指不动笔墨不读书,毛泽东读书的特点就是经常动手写笔记、批注。
毛泽东读完书之后,还喜欢给别人讲,宣讲自己的读书体会与感悟。这是一种很高级的学习方式:教是最好的学。
著名物理学家费曼先生甚至提出过一种“白纸阅读法”,读完一本书之后,你能在一张白纸上写下要点,并根据要点给别人讲出来,那么你才有可能真正的掌握这本书。
四是读书的目的在于用
精通书本理论的目的,“全在于应用”。所谓“应用”,就是通过阅读来满足个人或社会实践的需要。
只有用起来,这个知识才真正的属于你,比如英语、比如写作、比如编程。
特别是在全民学英语的中国,很多人之所以学不好,那是因为没有去用过,不会用英语说话、不会用英语写作、不会用英语阅读、就连看电视剧都得看中文字幕。那么背那么多单词、语法有什么用呢?
如何把书读“活”
毛泽东自己概括为两条,即读书的时候一当“联系员”,二当“评论员”。
联系员
所谓“联系员”,有两层含义。一是把书中写到的观点主张、人物事件,同与这些观点主张、人物事件有关的或对立的另一个侧面,联系起来思考和理解。
“联系员”的第二层含义,就是联系现实来理解和发挥。
评论员
所谓“评论员”,就是对书中内容要有自己的看法,要有所评论,要进行创造性的发挥和运用,而不是跟在书本后面亦步亦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