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从一个艺术群里,看到一个小视频。视频里一共有母子五个人,年迈的母亲坐在餐桌前的椅子上,身后及左右站着她三男一女四个孩子。孩子们都已人到中年,看起来五十左右的年纪。他们要把一首赞美母亲的歌献给他们的母亲大人。
他们十分亲昵地围着老母亲。母亲头上的白发稀疏,嘴角带着有点茫然或不知所措的笑意。也许她不太适应孩子们拉她共同“表演亲情”,以及去面对拍摄的镜头吧。
视频里的老大拉着妈妈的手,老二拽着妈妈的胳膊,老三搂着妈妈的肩膀。最小的妹妹看着也有四十几岁了,她呢,对母亲又是拉手又是亲脸又是抚面。她的哥哥们也轮番在母亲的脸上亲起来,时不时用手掌抚摸母亲的面颊。这让母亲应接不暇。母亲也的确感动了。
然后音乐响起,是好多年前人人都熟悉的那首阎维文演唱的《母亲》。这首歌在当时感动了亿万人,被广为传唱。它的歌词朴实动人,非常生活化:
你入学的新书包有人给你拿
你雨中的花折伞有人给你打
你爱吃的三鲜虾有人给你包
你委屈的泪花有人给你擦
啊 这个人就是娘 这个人就是妈
这个人给了我生命
给我一个家
啊 不管你走多远
无论你在干啥
到什么时候也离不开
咱的妈
你身在他乡住有人在牵挂
你回到家里边有人沏热茶
你躺在病床上有人掉眼泪
你露出笑容时有人乐开花
啊 这个人就是娘 这个人就是妈
这个人给了我生命
给我一个家
啊 不管你多富有
无论你官多大
到什么时候也离不开
咱的妈……
这四个子女一人一句,配合着表演动作,深情地演绎着母亲的天恩厚爱和子女的无尽感激。虽然他们的歌声不是专业的,更不是一流的,但他们表达出来的充沛的情感,却很具感染力,足以催人泪下。
可是每当我看到这样的场面,总产生另外的联想。固然这一家人幸福无比,值得羡慕和学习。但是这样的视频,也泄露出另外的一种信息,同样值得深思。
前些年,做为家长曾经好多次去过孩子的学校,也参与过全校师生大会。开会时,总会有优秀的学生代表,拿着提前准备好的演讲稿,声情并茂地照本宣科。那宏亮的朗读声与拿腔拿调的姿态,全然是对大人们的刻意模仿,没有一丝的孩子气,也缺少着自然和真实。相信这孩子的家长一定充满了强烈的自豪感。每当此时,我就庆幸,庆幸我的孩子没有这么出众,也就用不着被如此僵化地教导和生搬硬套了。我宁愿他是他自己,宁愿他可以随意随性,而无需表演“完美”。
如果我们教育孩子,都教得像我们一样,就会导致孩子们自我天成的那一部分东西,被迫投降或失去。
所谓教育孩子,并不是复制成年人。
就如同今天,这个表达了慈母爱和孝子心的小视频,总有一种难以接受或隐藏的东西在里面,让我这样的人感到尴尬和想回避。
我的母亲没有他们的母亲幸福,我身为子女也没有他们这些子女们成功和富有,但我们却共同生活在几乎同样的社会生态环境中。这环境也几乎同样地差强人意,从而把他们的幸福感,也拉低了等级。
你可以PS自己的脸,但不应PS自己的幸福感。我们需要更美好的外部环境,来陪衬我们幸福的真实。这其中,也包含着每一个人在境界上的升华。
我们单纯把母亲的付出和孩子的孝顺,拓展到惊人的高度,是不是有点过分?这既不恰当,也远远不够。如果这是天然情感,又何必如此强调?如果不是,那排在它前面应当被推崇的就应该是更本质的东西。
残酷的现实确实表明,拼命劝孝,反倒衬托出“孝起来”很难这样的现实,不孝的人还大有人在。跟鲁迅先生的分析一致,哪怕是今天,也没有改变。
广大的农村地区,不孝的事件很多,甚至超乎想象。这既有经济原因,也有其他原因,但至少说明,让人们去“孝”,最好的方式并不是直接去劝他“孝”,而是从其他方面来塑造他,让他首先有思想、有灵魂,接着有责任感、有尊严。然后,才能有爱心吧!
爱,是由其他美好品质滋生出来的。
紧跟在“孝”后面的是“顺”,这“孝顺”与“爱”,还是有距离的。区别是什么呢?也许就是,孝顺,含有被社会要求的某种成分。而爱,往往是主动的,自然的。
有的人在成长过程中,连和自我的关系都没确立好和处理好,这必然会影响到同其他人的关系。很难想像一个恶贯满盈的人却充满孝心,但现实中这样的情况真实存在。不过这样的孝心,隐含着恐怖的一面,也许在某一特殊时刻会变得面目全非。这样的孝子贤孙照顾母亲的衣食住行容易,但却置母亲的内心安定于不顾。这样的人即使很孝顺,也是有瑕疵的孝顺。我的意思是说,社会教育出一个好人,比教育出一个孝子更重要。孝顺不是一个人的第一品质,良心和人格是。
再看歌词中提到的,母亲为孩子所做的那些事,都是关于吃饱穿暖等身体外在的关怀,没有触及灵魂的引导和交流。事实上也是如此,母亲让我们吃饱到发胖,让我们穿暖到流汗,但亲切平等的灵魂交流,却几乎被忽略了。
孩子们伴着灵魂的盲目和孤独长大了。在他们的生命中,总有一种意识得到或意识不到的缺失感,时常震荡着不知所措的麻木。正是因为这个,使我们无力让社会和环境,在思想力上拓展和升华。我们总是那么俗不可耐,总是那么眼光狭窄,总是那么爱哗众取宠,要么极度自卑,要么过度自负。因为没人教我们学会思考。
有很多事情,表演的成分已高于实质。
这孝顺如同一件华美的袍子,披在身上看起来很气派,它质地优良又闪闪放光。但是遮掩在袍子下面的肌体,却没有那么美丽和健康。一个男人很爱自己的孩子和父母,但同时,却漠视他们呼吸肮脏的空气、吃有毒的大米,这是否太不可思议了?
我的意思是说,爱,不应是狭隘的,而应是辽阔的,必须考虑到方方面面,考虑环境,考虑他人,考虑未来……
这就意味着,一切孝顺和有爱的人,都有建设环境,让其越变越美好的责任。
另外做为父母,他们的人生观、价值观也在改变,已经今非昔比。关于衣食住行方面,对孩子的要求会逐渐弱化。如果老人在经济上能解决自己养老的问题,还有社会也有越来越多的改变和支援(请相信),他们更在乎的将是,自己不成为孩子们的负担和拖累,他们会投身到自己志同道合的人群中去,发展自己的爱好。这样,当他们与孩子彼此面对时,没有其他的干扰,就是亲情的自然流露和欢悦。
也许有人会说,要是孩子与父母关系越来越淡可怎么办?没关系呀!本来嘛,孩子有了自己的家庭后,最爱的人与最需要的人当然已经不是父母,而是他或她的妻子、丈夫和儿女。这个时候父母必须暗淡下来,成为次要的关注对象,让孩子腾出更多时间充分享受自己的人生。而老年人,坦荡地去接受孤独的意趣,谱写晚年的自在和辉煌。平凡淡定也不错呀!
回到关于这个视频的内容上,还希望我们更加踏踏实实,不要光做表面文章。希望每个灵魂都独特高贵、与众不同。曾经,我们嘴上喊的太多了,影响了思考和行动。现在,换一种思路,学习一切,要擅长和家人深度地沟通理解互动,自由地表达感情,而不只是唱一首煽情的歌!
较真地说,那首歌中母亲所做的一切,比如拿书包、打雨伞,也可以适时交给孩子自己去做,我们的家长确实包办得厉害。
人与人之间,最理想的关系诞生的前提是什么?是每个人都成为理想的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