参加小灶群一段时间,断断续续地写了34篇感悟,在字与词的堆彻之中,仅有的一点能力却是写字。
对于写作能力,我很清楚地意识地到还停留在读书时代,流水账的方式把文字和意思表达清楚都不错了。看轻了这些四四方方的汉字,在组词造句里,有着不凡的魔力。
错过了好词、好句的积累期,也没有明理达义的目标写作能力。
读书的时候 ,语文老师苦口婆心地劝说要多记好词、好句,可青春期不就是用来叛逆的吗?当初没有付出的努力,现在就一定得付出成本。每每提笔,字里行间充满的就是小学四年纪时的习惯,还可耻地认为自己文笔朴实。
在写作中,往往提笔就写。(正在写的这一篇也是这样子的)任思绪在空旷的大脑里随意游走,结果就是写出来的东西,从东写到了西。
我现在紧要的就是,先读懂题目,理清思路,发散是一件好事,但总得收回来。
写作不能自嗨,写得要让读的人明白才是要领。
除非你不想让别人明白你写的文字,想保留只属于自己的秘密。那么,不管用于传递知识信息,还是用于记录事件的文字,一定要让人能够看得明白。
换位思考是一个好方法,如果自己不能做到,就将写好的文字给别人看,能看懂起码过了第一关——词文达义。
在古代的诗人和现代的作家中,不乏有这样的例子,将自己的作品写好后,先给最普通的人看,以检验其作品是否通俗易懂。大诗人白居易作诗就有“老妪能解”的美誉,想必这些大家们都知道作品想要流传,能看懂是铁律。
不是脑洞不够大,是脑子里素材不够多;不是文章组织写得不清楚,而是内容构架出了问题。
记得在读书的时候,老师出一个作文题目,就会难得我挠腮抓脑苦不堪言。写不出的原因就是脑子里本来就缺少素材,生活里缺少阅历,只好胡诌一个狗屁不通的作文。
我读书时写得最通顺的就是叙述文,那些个议论文、散文什么的,按老师的评价就是“阳春三月的柳絮”,不着边际地飞。
后来才逐渐有了一点认识,一个句子里词的运用是关键,一篇文章里在中心思想的引领下,构架文章内容的结构是重点。连记叙文也分顺序、倒序、插序,更不用说议论文中用到的立论、立据、反论、结论,靠的就是行笔者对文章内容的构架。
改,改错字、改语病、改观点、改内容结构,总之,就是这样写出好文章的。
一次写,那只能叫稿子,只有反复修改斟酌才能造就一篇好文章。在修改的过程中,我们能发现自己行文的不足,并予以改正,继而得到写作能力的提升。自己改不了,就让别人帮忙改,用他人理清自己的思维,跳出“只缘生在此山中”的困境,通过他人看清自己。
写到这里,我发现写作不单单在煅炼书写能力,而是在修炼我们真正意义上的能力。
首先,通过写作提升自我思考能力,能清晰地对一个问题进行思考,增加了我们对问题的阅读和分析能力。
其次,写作要想达到“信手拈来”的境界,只有大量的阅读和积累输入知识才能达到。这是在通过写作在教导我们如何吸取知识,并建立自己的知识体系。
再则,为什么作家的脑洞都特别大,是因为他们有了大量的知识输入后,很多知识点实现了有效的联接,融汇贯通后才能想得更多更全。写作是梳理自己知识、增加知识联接、建立自己知识体系的必由之路。
最后,写作就是一种总结,不会总结的人,是不会对一篇文章进行反复提炼修改。在每一次提炼过程中,改正的不仅是自己的不足,升华是自己的能力。
想清楚了,写作这么多好处,加紧写吧!